任何一種瓷器的製作過程,都不簡單。

特別是一些官窯瓷器,都是精益求精。

所以,現代人歸納起來才八道工序,而在精益求精,不論成本的古代,卻需要七十二道工序。

這就是區別,這也是現代工藝品,相比古代工藝,總是差點事的重要原因。

不是做不到,而是為了最求成本,他們不想做到。

可是,往往好的瓷器,都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凋塑類,除了模具以外,還需要凋刻、凋塑、手工捏塑等,這些都需要增加成本。

現代鈞瓷在燒製過程當中,就不會這樣。

現代鈞瓷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入了現代流行元素,最重要的是節省了成本。

無論是加工,還是造型,都變得簡單。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時代的進步標誌著技術的提高,也代表著會有更多更好的鈞瓷藝術作品誕生,為鈞瓷增添新的色彩!

研究了一遍,陳文哲還是發現,按照最近幾十年來的技術進步,一步一個腳印的復燒鈞窯,居然是最簡單的。

沒辦法,這就是前人的經驗。

踩著前人的經驗,自然是最順利的。

上個世紀50年代,用的是風箱式的小型窯爐燒製,稱之為爐鈞。

用的燒製原料為藍炭,因為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燒製工藝,所以這種燒製工藝成品率相對就比較低。

雖然成品率極低,但是燒成的要變效果,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古樸,它的色彩紋路都比較獨特。

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煤燒工藝,分別為鈞美一廠,二廠,國營瓷廠以及神垕東風瓷廠燒製。

器型窯變及其豐富,底部沒有款識。

上個世紀90年代鈞瓷的氣窯燒製工藝誕生,各個鈞瓷窯口開始燒製氣窯作品。

因為氣窯的特殊燒製環境,也使鈞瓷突破了瓶頸,燒出了非常多的精品。

這個時代的鈞瓷胎料,分為香灰胎和灰白胎。

底款大多數都是窯口款,或者以作者自己的名字作為底款,有印章款也有手籤款。

相信大家平時最喜歡的就是大師作品,但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大師作品,也需要收藏者有獨到的眼光,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作品是很難遇到的。

不同大師的作品風格,燒製工藝,學術造就都會對作品的收藏價值造成直接影響。

鈞瓷,除了大師出品是好東西之外,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需要意外。

窯變,還是要看臉。

比如現在,就有一件跟鈞瓷相關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原型,是講的是某個鈞瓷窯口的鎮館之寶“蟠龍瓶”。

當時燒製出來之後,本來要砸掉,可是後來卻給多少錢都不賣,而且還被央視多個節目拜訪。

其實這件鎮館之寶,在剛出窯的時候,因為有瑕疵差點被砸掉。

因為這件展館之寶,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是一件殘次品。

鈞窯的窯口,一般開窯遇到殘次品,就會直接砸掉,不讓殘次品流出到市場上。

一件完美的鈞瓷作品,首先要器型端莊大氣,釉面光潔不能出現殘次問題。

但是這個殘次和瑕疵以及微瑕,大家一定要區分開,因為鈞瓷的重點是在於窯變變化。

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作品,所以很多藏家對於鈞瓷的燒成,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