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器底的數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標明器物的大小規格。

器物越大編號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

鈞窯的銘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時刻上的,然後在銘文上施芝麻醬釉。

後世彷品往往在施過釉的胎上刻字,從而露出了馬腳。

還有以刻北宋宮廷建築名的,如“奉華殿“、“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等,銘文字型的筆畫纖細。

從鈞窯實物看,宋鈞與金鈞均已達到鈞瓷燒製的高峰。

今人重宋輕金,只是個審美視角問題。

金代鈞窯的胎質,細膩緊密、燒成後多呈淺灰或米黃色。

釉面較滋潤,玻璃光比北宋要強。

紅釉不像北宋那樣,呈通體融為一色的玫瑰紅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藍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飾紅斑。

紅斑的邊緣不清晰,有逐漸暈散的感覺。

器物一般多施滿釉,圈足足端處無釉,胎釉交接處不整齊,垂釉很厚,俗稱鼻涕釉。

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與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見蚯引走泥紋,多有開片。

燒造工藝採用大於圈足的墊餅墊燒,在板沿盤上採用三支釘支燒。

由於支釘與器物粘連在一起,燒成後多是敲掉的,故支釘痕較大且高低不平。

元代鈞窯的產量不斷增加,但質量下降。

個別精品中其工藝水平卻堪與宋鈞媲美,只是為數不多罷了。

鈞瓷起於唐代,北宋達到了鼎盛,而金元時代彷鈞品生產已經達到了宋鈞水平。

多數胎質明顯粗松,胎壁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邊沿不整齊,釉面有琮眼氣泡,以天藍月白等色為多見。

藍釉紅斑的斑塊邊界線清晰,與金代暈散的斑塊有明顯差別,並流行大型器。

碗、盤類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勝外,常有貼花裝飾。

鈞窯的胎、釉屬於瓷胎,大多以灰色胎為主。

當然,灰中又分淺、深二種。

另外又有灰白色、澹黃色。

前者(灰色胎)精細固密,叩之呈金屬聲,此為早期產品。

灰白色和澹黃色胎質較粗松,叩聽其聲近乎瓦,此類多屬晚期產品。

鈞瓷有兩種釉,暗釉和亮釉。

亮釉鈞器釉質較粗糙,釉層薄,開大小紋片,且釉上多棕眼,內多魚子紋,外部著釉多不到足腳,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無釉。

南宋後至元代,此種鈞器較多見。

宋鈞“窯變“特徵,是出於釉藥中活動性配方,且與窯爐結構關係密切。

又有影響鈞瓷成品率的,則是所用燃料。

初次之外,還有窯裝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風向、均要窯工們能有應變配合能力。

否則,即可出現古人所講的十窯九不成的結局。

這些才是燒製鈞窯的經驗,只要研究名錶了這些要素,加上結合現代研究鈞窯的科學成就,真正要彷燒出北宋鈞窯,也應該不難。

對於這種古代名窯,陳文哲已經十分了解。

特別是要恢復古代名窯的技術,他更是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