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真寶瓷也(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我國昆市世界園藝博覽園,華夏館大廳設了珍藏的極其貴重之鈞瓷製品“玉龍騰飛”大瓶。
這是神後苗家鈞窯出品,館中題讚辭曰:“舉世珍寶,永存世博”。
這引起海內外人士之關注讚賞,當然,這條新聞也引起了陳文哲的關注。
從此可以看出,彷鈞窯,還得看神後苗家鈞窯。
事因人興,物以人存。
神垕苗家鈞窯傳人,為弘揚鈞瓷文化,頗盡心力,多有巧思。
為保護鈞瓷珍品之流傳,特設鈞瓷收藏證書,作品分為珍品級、極品級兩種,作為收藏品。
示瑰寶之難得,而使之得傳於世,亦以彰顯收藏者能鑑物會真,而有大雅之好也。
語云:“天地生物,天賦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內含而形質外彰,能明神妙於外現天地變化之象者,天下之寶物也。鈞瓷,真寶瓷也。”
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
他們不僅燒製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
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鈞窯址在南河省禹州市,燒造年代眾說不一。
禹州戰國時為韓都、名陽翟,至北宋、金曾置鈞州,故名。
在南河禹州市境內,已發現宋、金時代的鈞窯址100多處。
那麼多窯口,遍佈好幾個省市,形成了一個遍及華北地區的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以下特點:宋鈞就傳世出土器物所見有兩種。
一種為濁釉,稱暗釉。
一種為亮釉,稱玻璃釉。
前者為早期產品,後者為晚期產品。
一般人認為亮釉鈞器,為後彷是誤斷。
北宋鈞窯的胎土淘洗較細,胎色淺灰,釉汁肥厚,晶瑩勻潤,以天藍釉為多見。
透過窯變,產生出絢麗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調,其中紅與天藍釉融為一體的“鈞紅“。
這類器物,外壁施紅釉,內裡則為天藍或月白釉。
內外都為紅釉的製品,大多為後世彷品。
鈞紅釉面上,往往呈細小顆粒狀的黑疵斑點。
還多有蚯引走泥紋和細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邊稜凸起釉薄處,呈現米黃色。
蚯引走泥紋是北宋鈞釉的一大特徵,而到了金元之時,鈞瓷已基本不見蚯引走泥紋。
清代及近現代的彷品,常以開片來表現蚯引走泥紋。
北宋鈞窯一般多施滿釉,圈足底部刷一層醬褐色釉,俗稱芝麻醬釉。
這種芝麻醬釉與器身的乳濁狀天藍釉,沒有啥區別。
只因圈足處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現淺醬色。
洗類器三足,區域性釉厚處,仍泛天藍色。
釉層雖薄,但呈色光亮。
後世彷品底部刷釉乾澀,有斑駁不勻之感。
北宋鈞器的銘文不多見,有銘文的都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
銘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數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單數的施鈞紅釉;
二、四、六、八、十雙數的施天藍,月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