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代大規模生產,絕對離不開模具。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製成模型,還是有點技術難度的。

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製成後素燒成模,可用於脫坯成形。

現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調製成漿,使其凝固而成模。

石膏模既可用於注漿成形,也可用於脫坯成形。

素燒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點,是都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吸水性,可反覆多次使用。

模型一般為內空型,其內壁的形狀即為坯體的外形。

鈞瓷泥胎成形肯定是手工拉胚,而在現代根據產品的種類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漿成形、拉坯成形、脫坯成形等幾種方法。

注漿成形是把泥漿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後把多餘的泥漿倒出,少頃開啟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體。

拉坯成形更加簡單,就是在轉動的輪盤上放一泥團,用手拉制成各種圓形的坯體。

這也是頂級瓷器,最為主要的傳統成型方法之一。

至於脫坯成形,又稱印坯成形。

這種方法是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緊貼在模型內壁壓實,對接成形。

脫大瓶時,須把泥搓成泥條,置於模型內,並拍打成合適厚度的坯體。

連續不斷地重複這種過程,逐漸擴充套件坯體,直至最後把整個大瓶脫成。

當然,最難的肯定是徒手成型。

這是指用手工捏製、凋塑等手法進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於小件或異型器皿的製作。

成型之後,經過晾曬、利胚,最後就是進行素燒施釉。

這裡將製作特殊的鈞瓷釉,因為不同窯口有各自釉料的秘製配方。

只有有了合適的釉料,才是燒製一切頂級瓷器的基礎。

有了基礎釉料,才是素燒。

素燒會把經過成形後的精坯,不上釉先燒一次。

溫度在900c~950c,這是第一次燒。

這樣做主要是增加坯體的強度和吸水性,利於上釉操作。

素燒之後出窯,選擇合適的進行上釉。

把經過素燒後的素胎,採用涮釉、浸釉、澆釉、刷釉等方法進行上釉。

使素胎表面,附著一層具有合適厚度的釉漿。

完成這一步只有,就要進行高溫燒製瓷器。

經過上釉的釉坯,入窯進行燒成,也就是釉燒。

溫度一般在1280c~1300c。

古代宋鈞官窯採用柴燒,新華夏成立後,恢復鈞瓷生產時採用煤燒。

1994年以後,則普遍採用氣燒。

直到恢復柴燒工藝後,宋代的制鈞燒成秘密才得才破解。

鈞瓷燒成時由於溫度、氣氛以及氣候等的影響,使燒成後的產品具有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

鈞瓷的燒製,目前主要有氣燒、煤燒、柴燒、碳燒幾種工藝。

當然,這麼燒製出來的瓷器,都有著獨特的風格。

畢竟氣燒、煤燒、柴燒風格特徵,都不同。

最後就是鈞瓷成品的出窯,對燒成後的鈞窯瓷器,按照鈞瓷標準進行檢選和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