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玉璜出現的最多的是戰國、漢代時期。

但是,從源頭上來說,這種玉璜的存在時期,肯定更加久遠。

而在良渚文化中,玉璜就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

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

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

且每一個玉璜之上,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圖象。

現代玉璜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與玉佩同樣贏得收藏家們的偏愛,尤其在彎彎、市場行情看好。

沒辦法不管是什麼時期,代表富貴、權利的東西,都會受到人們的追捧。

眼前這塊玉璜,不說其他,只是看質地,就知道是寶物。

主要的它使用的黃玉,玉質實在是太好了。

這跟從陸地上出土的那些,有著濃郁土沁的高古玉石,相差實在是太大了。

一般的高古玉,斑駁陸離,看著跟塊石頭沒有多大差別。

但是眼前的玉璜呢?這肯定是一級黃玉,顏色呈深黃色,柔和均勻,質地緻密細膩。

摩擦一下,感覺玉質十分堅韌。

最主要的是滋潤光潔,半透明狀。

油脂蠟狀的光澤,讓它看起來十分漂亮。

再就是品質,這一塊黃玉,它基本無綹、裂、雜質等。

黃玉按照質地的好壞,可以分為好幾個級別。

最次的顏色澹黃,柔和不均勻,質地較緻密細膩,蠟狀光澤,常見綹、裂、雜質等。

顏色的劃分也是大致的,並不可能找到嚴格的界限。

因此,有很多和田玉色彩的特徵是無法界定的,收藏時只能夠作個參考。

而且收藏一塊玉,看顏色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看玉的質地。

如果只從顏色上去考察,就可能把其他黃色的軟玉也當做和田玉。

具體看玉,還得一掂,二摸,三看。

首先掂一掂重量,考察密度;

如果輕飄飄的,沒有墜感,即使是玉,也是密度不高的玉。

二是慢慢地摸,感受這個玉的細膩程度,一塊好的玉,即使隔著皮,沒有拋光也很油潤,當然石包玉除外。

黃玉硬度大,達到6.5,質地細膩,韌性強,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澤,精光內蘊。

通俗地說,就是要像雞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

黃皮沁籽料,能稱為黃玉的,必須是裡面的肉質也被沁色為黃色。

內外色一致,不露白、黃色不是由外向內變澹的才能稱為黃玉。

否則就是黃皮籽玉,而不是黃玉。

一般而言,黃皮沁籽料的黃玉較為常見,黃玉原生籽料則稀少得多。

兩者的區別在於,硬度和皮色。

黃皮沁籽料的硬度,要遠低於黃玉原生料,也低於一般的仔料。

黃玉原生籽料,除了玉質是黃色之外多半帶褐色皮或紅皮。

而黃皮沁籽料的黃玉,則內外色調統一均為黃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