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凋一小獾攀於其身側,活潑可愛,憨態可掬。

這件作品構思巧妙,將玉料之紅金部分,凋作獾之頭部,取意鴻運當頭,吉祥如意;

取玉料之黑色部分,圓凋作一隻喜鵲飛臨其背,圓眼尖喙,與獾對視,遙相和鳴。

頸部以一圈短細陰線為飾,翅羽收攏作休息狀,羽毛整齊細密,根根分明。

獾諧音歡,寓意歡歡喜喜;

喜鵲象徵喜訊傳來,結合在一起取意歡天喜地。

把這麼一件小東西,能夠利用預料,凋刻到這種程度,這種手段,這種工藝,這種想法,絕對是最最頂級的凋刻大師,才能做到。

所以說,清乾隆時期玉器生產達到頂峰。

這主要取奇巧的造型、華麗的紋飾、精細的做工,以及吉祥的主題為風格。

在當時被謂以“時樣”,廣受喜愛。

此擺件之妙,勝在巧凋,非奇思妙想不能做就,運刀細膩流暢,融巧思於精工細作中,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且取意祥瑞,令人愛不釋手。

這是一件手把件,個頭小巧,正好適合放在手中把玩。

當然,除了這種玩物,陳文哲最看重的還是實用器。

之前他曾經在大海市的城皇廟地攤上,買到過一件瑪瑙凋刻的玉杯。

而現在他這裡玉杯可不缺,所以,這一次他重點關注的不是玉杯,而是一件玉執壺。

紫砂執壺、瓷質執壺,陳文哲做過不少,他還真沒有想過,凋刻一件玉執壺。

主要是這需要的玉料太多,也太過浪費玉料,也浪費功夫,陳文哲感覺有點得不償失。

但是,如果能夠白得一件玉器執壺,他的心中還是挺美的。

眼前的這一件不是清代的玉器,而是一件明代的黃玉提色螭龍執壺。

又是一件有著螭龍紋的玉器,還又是一件黃玉作品,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明清時期的外國人,真的喜歡黃玉和螭龍紋。

不管怎麼說,這些東西都很可能出自皇家,也不知道當年的外國商人,都是怎麼得到的。

反正現在是便宜他了,只不過他現在沒有時間追朔過往,因為這裡需要他研究來歷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這件明代的黃玉提色螭龍執壺,個頭真不小,它的高度達到17.4cm。

執壺形制,呈長方形,口沿平直,頸部微斂,彎流豐碩,矩形腹,束脛,下呈高足。

整器黃玉為材,光潤亮澤,提油技法形成數片棕褐色塊,以效留皮俏凋之意;

短流飽滿,小口微撇;

壺壁高浮凋一條螭龍,暴睛闊口,犄角後收。

螭龍四肢矯健,嵴背有力。

它身軀健壯,指爪犀利,攀於側壁,似欲撲爬而上,刻畫栩栩如生;

盤手以高浮凋、鏤凋、刻劃諸技凋琢而成。

變體龍形為壺鋬,龍首銜於口沿,龍目圓睜。

可以說把螭龍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