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熊尊、瑞獸(第1/2頁)
章節報錯
勐虎食人卣,是現存最知名、最有價值的為數不多的幾件我國古代青銅器珍品之一,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可惜,這麼好的青銅器,並不是藏在國內。
世界上只有一對虎食人卣,現有一隻藏於霓虹泉屋博物館,另外一隻藏於法蘭西賽努奇博物館。
得不到像是勐虎食人卣這樣的寶貝青銅器,現在能夠得到一件戰國時期的螭虎食人紋玉佩,也算是可以了。
陳文哲還真是沒有想到,打撈沉船上的瓷器,還能不停的有意外收穫。
本來就沒想著發現除了瓷器之外的寶物,沒想到先是發現了一面珍貴的琺琅工藝的玻璃鏡子,又發現了一面唐鏡。
到了現在,居然還能發現這麼多的古代玉器。
就算是明代的玉器,到了現在也是古玉了。
而就在陳文哲感慨的時候,又有一大批玉器,被送了過來。
“聽說後面還有,看樣子應該年代不長,跟這一批沒法比!”
陳文哲一愣,高啟靜他們居然還懂的相玉?
看著這些玉器,這絕對是挖了明代帝王,或者是王爺的寶庫。
不可能只是撅了墳墓,因為墓葬之中不可能會殉葬這麼多玉器。
挑揀了幾下,很意外的,陳文哲再次看到了一件螭龍紋的玉器。
這是一件明代雙螭紋玉璧,直徑6.3厘米、厚1.1厘米。
玉質白色,瑩潤亮澤。
圓形,中間有一孔。
浮凋雙螭紋,雙螭呈爬行狀,毛髮長往後飄拂,獨角。
最奇怪的是這條螭龍是蝦米眼,後腿飾密集毛紋,尾捲曲疊壓於腿下,不過,這卻是典型的明代螭紋風格。
這其實十分容易鑑定,因為明代大多數玉器,凸起圖桉邊緣部位的鋒利稜角會被磨平,以此來讓玉器形成光潔明亮的窄條狀輪廓線。
此外明代玉器的製作材料,以和田玉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青玉,其次為白玉。
當然,也有少量明代玉器,是使用碧玉或墨玉製作而成。
鑑定明代的玉器,首先要看拋光特點。
明代玉器有磨平團邊緣的特點,大多數玉器都會採用浮凋和凸凋裝飾。
其次就是明代玉器主要的製作材料是和田玉,其中以青玉為主,白玉次之。
此外也有少量碧玉或墨玉材質的玉器,黃玉材質的玉器比較少見。
第三點就是多層鏤凋特點,明代的多層鏤凋玉器在加工過程中,大多會採用管鑽穿透的方法。
因此第二層、三層的紋飾往往會表現的比較粗糙,下面襯托的幾層紋飾拋光會比較粗糙,甚至會不拋光。
最後就是裝飾十分有特點,明代玉器經常會在器身的區域性,用迴文和*字紋,作輔助裝飾。
迴文的處理,大多會採用傳統的變形,並聯組合式和雙勾連續組合式。
卍字也會採用變形連續的組合式,大多會做為圖桉的錦地紋出現。
可惜,明代的精品玉器並不多,在挑選出了十幾件之後,剩下的玉器都不是明代的。
之前發現了不少明代的精品,加上這次的螭龍紋明代玉器,數量其實也不少。
但是跟剩下的相比,數量還是太少。
陳文哲把一些風格相同的玉器,規整在一起。
他已經發現了戰國的玉器、明代的玉器,剩下的是那個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