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牡丹紋的玉雕(第1/2頁)
章節報錯
觀音閣瓷窯是景鎮最著名的民窯之一,其產品幾乎可與官窯媲美。
在這裡生產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景鎮的外銷主要透過東印三公司出口到歐洲以及東南亞。
這最後一批水下挖掘的青花瓷盤,和帶蓋的青花瓷缽,以及其它一些產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它們的瓷胎和釉質比較厚重,青花顏色略微呈藍灰色或藍黑色。
無論是圖桉、花鳥,還是人物都比較隨意,充分表現了民間藝術的特點。
當然,這樣的瓷器,肯定屬於景鎮外銷瓷中常見的型別。
這批出水的青花瓷器,可以說對景鎮文物和考古工作者,以及從事陶瓷藝術研究的工作者,是有很大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的。
其實,在景鎮陶瓷發展的歷史中,從宋開始就一直有官窯、民窯之分。
但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即官窯陶瓷手工業工場,是在明以後才開始建立的。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景鎮才逐漸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儘管官窯在景鎮陶瓷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論歷史之悠久、服務物件之廣泛、技術之豐富、市場之廣闊等,那還是當數民窯業。
特別是明中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興起以後,海內外陶瓷市場不斷擴大。
而這些進入市場的商品瓷的製造者們,正是JDZ眾多的,富有各種不同特色的民窯。
這些民窯業中的陶工們,不僅製作出了曾名噪一時的景鎮瓷器,還使景鎮民窯發展到“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不能寢”。
就因為這,這一時期的景鎮,被稱為“四時雷屯鎮”的時代。
明末的天啟,崇禎年間,官窯停造,獨剩民窯。
這段沒有了官窯的歷史,卻是景鎮制瓷業走向最輝煌、最英名遠揚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霓虹商人、葡萄牙商人、英倫東印公司等外國商人,大量購買景鎮的民窯瓷器。
自由奔放、淋漓暢快的民窯青花瓷、紅綠彩;
構圖嚴謹、裝飾味濃的開光大盤;
顏色絢麗、風格獨特的明末五彩瓷等,成為世界各國競相訂購的珍品。
這些瓷器的出口,對鄰國霓虹,還有歐洲各國以後的瓷業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次出海,就能發現這麼多珍貴文物,陳文哲也是沒有想到過的。
而這些文物,還都有一些代表性,這就讓他這一次出海的收穫,變得更有價值。
比如最後一艘沉船之上,瓷器雖然沒找到太多,但是其他文物也找到了不少。
一般打撈沉船,瓷器最顯眼,但是並不一定是最珍貴之物。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文物,基本上以瓷器為主。
比如這一次,主要為ZZ市平和窯克拉克瓷的瓷器,此外還有景鎮產的彩釉瓷器。
但是,除了這些瓷器,還有很多金屬器等。
瓷器的主要型別包括青花瓷大盤、碗、缽、杯、罐、瓶等。
此外還有釉陶罐、鐵鍋、銅錢、銅板以及錫壺等。
在出水瓷器的紋飾中有人物、花卉、動物等圖桉以及漢字。
如用蓮花代表“廉政”的“廉”,用鹿代表仕途的“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