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持這種瓷器,大多數沉船之上都有,這是一種十分暢銷的外銷瓷。

之前提到過好幾次,一直沒有好好研究這東西,畢竟這東西普通人都不知道。

此時擺放在陳文哲眼前的,是一件明青花象首方足軍持。

&n,寬9.5。

“軍持”來源於印三,是為梵語“kendi”、“Knudikā”的音譯,又譯作軍遲、君遲、君持、捃稚迦等。

其實這東西,漢語意為水瓶,亦稱作淨瓶、澡瓶。

我國的軍持是隨著印三佛教傳來的,最早的時候是僧侶雲遊時,貯水以備飲用和淨手所攜帶貯水器。

這種瓷器長頸,頂端置一小口,肩腹間附流,無執。

長頸上的口用於飲水,肩腹部的流用於汲水。

使用時用手抓住頸部,將瓶身浸入水中沒過肩腹部的口,水滿後即可提出,方便省力。

隨著佛教發展,軍持逐漸演變為佛教法器,在各種法事中或者是僧尼的受戒灌頂儀式上使用。

當然,這東西最後也成為佛教神靈手持的法器。

如觀音菩薩、彌勒菩薩、賢護菩薩等,一般手中都託著這麼一隻瓶子。

公元4世紀至8世紀,東南亞等國家佛教盛行,軍持的需求量增多。

這使我國一些生產外銷瓷的窯口,紛紛生產軍持,使其遠銷東南亞以及其他歐洲國家。

同時,尹斯也有使用軍持作為淨水瓶。

有人喜歡,有人使用,自然就有人造,有人賣。

“萬曆號”沉船發現的軍持,可明確器型的共20件,粵省博物館那邊藏有2件。

像是青花象首方足軍持這樣的動物型軍持,在出水的軍持中佔少數,較為珍貴。

明代的青花象首方足軍持,在國內海撈瓷之中,好像只有一件館藏品。

這種瓷器,圓唇,斂口,長頸上端外凸,方形腹,平底,不施釉。

整體呈象狀,肩部一側飾以象首雙細孔流。

象首兩側繪畫青花雙耳及雙眉目,流下附一扁條形系。

口沿處繪青花如意雲紋一週,長頸則飾以蕉葉紋。

方形腹作象身,象背部繪有青花錦地座墊。

首尾處繪畫鈴鐺、瓔珞紋為飾。

青花髮色藍中泛灰,白釉色呈暗青。

胎體厚實,形態敦厚特別,具有較佳的觀賞性。

其實,外銷瓷之中,除了因為信仰而暢銷的軍持之外,其他出口最多的還是葫蘆瓶和膽瓶。

葫蘆瓶,顧名思義是以自然界中的葫蘆為原形所造成的瓶式。

葫蘆瓶早在新時期時代已出現,在當時可能是一種較為重要的農作物。

其實想一想就知道,如果是在沒有陶瓷的情況之下,是用木頭凋刻一隻小碗裝水方便,還是直接使用一隻自然結果出的葫蘆方便?

肯定是葫蘆更方便,這是一種天然的儲水器,自然重要。

這就像是玉豬龍的出現,肯定是因為豬對於遠古仙民們十分重要,才會慢慢的衍化成圖騰。

而葫蘆對於人類的生活,肯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慢慢的就演變出很多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