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的工具,特別是對於原始先民來說,更加重要。

所以最後他們將這種藤蔓纏繞,瓜果大大小小連綿不斷的植物,視作如人類子孫不停地繁衍生生不息,也視為多子多福的一種吉祥象徵。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葫蘆這種瓜果亦被儒、釋、道所用,成為對平安幸福長壽嚮往的化身。

葫蘆瓶因其與“福祿”諧音,且器形象“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子孫萬代、大吉大利,福祿雙全。

明嘉靖、萬曆時期,由於皇帝崇尚道教,使得工藝美術品在裝飾上,都大多運用吉祥如意的紋飾。

從而明代晚期,成為陶瓷葫蘆瓶大放異彩的時期,其生產亦達到空前蓬勃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品種多為青花和五彩,而在明代萬曆時期的沉船中,一般發現最多的還是青花葫蘆瓶。

現在國內館藏的葫蘆瓶共3件,而只是這一次出海,透過幾艘沉船的打撈,陳文哲發現的大大小小的葫蘆瓶,沒有一千件,也有八百件。

其中有釉裡紅葫蘆,也有五彩葫蘆,最多的還是青花葫蘆。

此時他看到是明萬曆青花葫蘆,這種葫蘆的紋飾較為相似。

器型大小不一,圓唇,微敞口,長頸,束腰,圈足,呈上小下大葫蘆狀。

頸部繪畫青花蕉葉紋一週,上腹部以雙豎線分為六開光。

開光以青花花卉與博古紋相隔為飾,束腰處畫有一圈青花花卉紋,作為上下腹的分隔帶。

下腹部扇形開光,曲線形似波浪相互上下倒置對立。

開光內飾青花花卉紋,與暗八仙紋相隔。

青花髮色幽藍,胎體厚實,線條流暢,設計精巧。

這樣的作品,不說其他,只要能夠儲存好,不讓這些青花釉色脫落,到時候七八百件明清葫蘆瓶,一下子出現在一座展覽場館之內,那是一幅多麼震撼人心的場面?

可惜,海撈瓷的保養,還真不容易做。

脫鹽是基本,除垢是必須,初次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處理釉面失光的問題。

《最初進化》

海撈瓷的釉面,因為長期被海水浸泡,出現部分亞光現象,或者是斑點狀腐蝕。

不過,現在可以用一種溶液修復,也就是說浸泡後,可以恢復釉光。

當然,一般人肯定不知道這種溶液的配方,但是陳文哲知道。

只要見過的古董多一些,甚至只要是多逛幾次博物館,用這種方法修復過的瓷器,你就肯定看過。

別人看過,也就是看一眼,並不知道看到了什麼。

可陳文哲不一樣,他原來看過,而現在就可以透過隋侯之珠檢視一些細節。

比如修復瓷器的手法,這裡面就有恢復亞光的方法,其內就有這種溶液的配方。

如果是原來,這種配方對於陳文哲來說,可有可無。

而現在就不同了,因為他手中有著太多的海撈瓷。

這麼多明清時期的精品海撈瓷,如果不好好的修復一下,那不是太可惜了?

只不過,修復這麼多海撈瓷,肯定不是他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瓷器沉入海底後,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經過附著、生存、死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