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沉船之上,發現的其他瓷器不少。

比如發現的青花黃釉葫蘆瓶,可以欣賞到清朝康熙年間特有的冰梅紋。

其他還有寓意多子多福、其樂融融的青花四妃十六子圖蓋罐。

再就是具有濃厚中西文化交融風格的高足蓋杯、微縮瓷器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陳文哲主要是想要弄清楚,這艘沉船是怎麼沉沒的。

因為什麼原因沉沒在這裡,對周圍其他沉船可能的存在,起到決定性作用。

此前陳文哲認為沉船的原因有幾個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後從景鎮由水路運至長江出海,而後在回家途中沉沒。

另一種可能是景鎮瓷器從陸路運到口岸裝船,而後到達中轉站,修整之後,在這片海域想要穿過馬六甲海峽時遇難。

只不過,透過觀察這艘船,其中是遇到意外,還是船隻自身原因而沉沒,還不得而知。

除了關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這艘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是否有關聯。

沉沒地點,是否位於“海絲”的航線上。

陳文哲把從這艘沉船上得到的資訊,跟古代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其他沉船遺址聯絡起來。

他希望能從中勾勒出一個比較明晰的,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來形容當時景鎮瓷器風行的程度。

康熙年間,景鎮是外銷瓷的主要產地,運輸主要走海路。

如果能夠梳理出這條航線的準確路線,那以後想要收穫小點,都是不可能的。

其他不說,就說這條路線的重要性,就不是陸地上的絲路能相比的。

目前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

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商船由廣省、胡建等沿海港口碼頭出發。

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是非洲。

在這條航線之上,無數古代帆船,將我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

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

僅有歷史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

但“海上絲綢之路”具體路線、有哪些停泊港口還是一個謎。

而從“碗礁一號”,還有這次發現的沉船,都發現大量外銷瓷來看,這裡也許能為進一步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幫助。

陳文哲想要找到這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他現在能夠確定,始發港口肯定在國內,而且透過碗礁一號沉船,就能確定。

那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而且北通江浙,南達兩廣,是交通要道。

但瓷器產在景鎮,所以景徳鎮就是出發地。

一般瓷器多水運,一則經濟便宜,二則安全。

一條航路就從昌江出發,北上,順流而下,到九江入長江。

到長江口再南下,經國內不少重要港口城市,再到達東南亞。

另一航路,是水陸聯運,從景鎮出發,向南由陸路從贛閩分水關入閩。

再從閩北,由閩江水運到福市,再由福市南下,出海到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