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明料,這種鈷料其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

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澹、影澹”之分。

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創新。

甚至改變了明代青花單線平塗的傳統方法,而是採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

並借鑑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澹雅層次分明。

把遠山近水、翎毛走獸、花草樹木、人物神仙描繪得十分傳神。

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多種色調。

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證“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的世語。

沉船打撈到這個程度,整個水下的工作,已經結束。

由於他們在這一片海域待的時間過長,現在周圍已經聚集了不少漁船。

這些漁船雖然不是專業的打撈船,但是他們都有潛水服,都可以下水。

為了不受干擾,陳文哲打算去不遠處的島上修整一段時間。

他正好也趁著這個功夫,處理一下出水的瓷器,也梳理一下得到的大量資訊。

他還真不信了,那些小漁船,還能熬到過他們?

他們這支船隊,可是跟著補給船的,就算是在海上飄三五個月,都沒有任何問題。

只要他們在這裡待的時間夠長,而那些沒有收穫的小漁船,自然會熬不住離開。

陳文哲不管這些事情,他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保養那些瓷器。

當然,在這期間,他也會研究一下這些瓷器。

他發現,這些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瓷器,還真是籠罩著一層迷霧。

這樣的事情,在每一首沉船之上,都有發生。

這艘清代沉船也不例外,他好像就一直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它的謎團卻越來越多,種種猜測讓真相撲朔迷離。

首先,這批出水的瓷器,按照製作工藝術判斷,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中期,由景鎮製造的外銷瓷。

《青葫劍仙》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卻明顯為清康熙早期的,為何同批貨物中會有不同年代的瓷器?

這樣的事情,在其他沉船上也有發生,而每一次發生這種事情,都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揭開謎底。

其實,想一想也能明白。

這批瓷器採用的是高質量的高嶺土燒製而成,工藝水平並不亞於官窯。

能用被稱為“御土”“官土”的高質量的高嶺土燒製民窯,陳文哲確定這可以說明當時為出口而開禁“御土”的使用。

一個繪著和官窯相似龍紋的瓷器,隱約證明著這點。

還有,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許多難解之謎。

比如一件瓷器上,繪有騎馬狩獵圖桉,從人物的髮型上可以看出,騎馬的男子為契丹人。

而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現契丹人物。

但騎著一匹花馬、手持一隻“海東青”的女子,卻身穿漢族服裝,難道她就是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