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了這一批贗品海撈瓷的存在,居然讓他們在這一片海域,和平共處了起來。

當然,相比陳文哲他們的打撈船,那些漁民們肯定有損失。

在臺風期間,就有一艘冒險的漁船,因此沉沒在附近海域。

所以高啟靜他們不得不加快進度,本該進行得更充分的探索工作,只好提前結束。

聚集過來的漁船越來越多,讓情況變得複雜。

而讓他們感到最急迫的,是要把瓷器儘快打撈出水,以斷絕其他盜撈者的覬覦之心。

只不過,颱風之後,沉船水域的能見度急遽下降。

聽高啟靜說,這片海域以後幾個月中,能見度始終維持在10至20厘米左右,再也沒有明顯好轉過,最低時幾乎為零。

對於“尋寶”型的打撈者來說,渾濁的視野並不是問題。

他們摸到文物提出水面就可以了,可是對於水下尋寶隊員來說,卻幾乎是一場災難。

如果只是打撈深海沉船,那麼只要在沉船地點放下蒸氣爪鉗,夾住殘骸用力拉上水面,就可以大功告成。

陳文哲他們的水下尋寶工作,卻決非如此簡單粗暴。

因為他們想要的更多,所以需要搜尋更多有用的資訊。

當然,他們也是在科學範疇之內尋找線索,包括古瓷器研究、航海史研究、造船史研究、海上貿易史在內的各考古領域。

因此收集沉船上的各種資訊而非撈出瓷器,才是發掘工作的要義所在。

也只有弄懂了這一點,也許還能在周圍發現一連串的寶船。

所以,當能見度過低時,資訊收集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幸虧在颱風來臨前,他們已經可以很從容地在水下鋪好特製的硫酸紙,按照1∶20的比例,用鉛筆繪下“探方圖”。

在臺風之後,他們只好在一片混沌中摸上一通,靠觸覺判斷方位、形狀、比例,回到船上後靠記憶畫下圖紙。

等圖紙畫好,這艘沉船怎麼沉入海底,之後船艙之內的瓷器,又怎麼散落在海底,都被陳文哲摸索了個清楚。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裡的航線,季風、颱風等問題。

知道了這些資訊,他們就有可能尋找出,這周圍所有沉沒的古代運輸船。

得到了想要的資訊,接下來就是全面發掘這第一艘沉船周圍的瓷器。

為了發掘這艘沉船,高啟靜他們先後進行了6次試驗性發掘,甚至將沉船遺址整體圈在拼接框架之內。

相比其他沉船,這艘船上的東西已經被清空,可埋在附近泥沙之中的瓷器,儲存的卻特別好。

“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

對於這次發掘出的瓷器,陳文哲感覺是已探明的水下遺址中最好的。

在南方夏季的天氣、潮汐和水流的影響下,水下隊員們可以用於下水作業的時間微乎其微。

每次下水,他們最多可以停留40分鐘,每人每天平均下水3次。

在深海中,隊員們的意識都很模湖,注意力難以集中。

因此必須在潛水之前,就準確做好全部計劃,入水後惟盼儘快完成。

船體和剩餘的文物,都埋在淤泥之下。

而這些淤泥之下的文物分佈,也已經被標註出來。

之後,對照著圖紙,按圖索驥,逐一挖掘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