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花絲鑲嵌(第2/2頁)
章節報錯
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
故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28根羽毛。
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曾,為此寫到:“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1933年,我國最後的點翠工廠終於關閉,原因是翠鳥羽毛已經絕市。
後因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過於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所取代。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就已有雛形,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唐代的金銀平脫是它的前身。
現藏華夏曆史博物館的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神都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製作中心。
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現,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其工藝複雜而且繁瑣。
花絲工藝基本技法,用八個字來概括即為:掐、填、堆、壘、織、編、攢、焊。
這八種技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次序上的搭配。
鑲嵌工藝主要依附於花絲工藝,或言之花絲工藝也突出了鑲嵌工藝。
從明清時期的神都花絲鑲嵌技術上看來,鑲嵌工藝主要分為銼、鎪、崩、擠、鑲等幾種。
其技藝精湛,造型優美,品種多,具有明顯的我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因宮廷設立了手工業作坊和手工工廠,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得以交流。
最終融合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之長,成為了宮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絲鑲嵌的代表作品不少,除了之前說的兩件帽子,還有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金嵌珠寶朝冠頂、現代的珠寶天壇祈年殿、中華世紀龍等。
花絲鑲嵌以神都最精,神都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內外金工工藝匠人集中。
皇帝后宮女子,大量需要裝飾品,窮極奢侈。
所以在老神都的大柵欄、花市和東四西四牌樓,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銀樓,生產這種花絲鑲嵌。
而花絲鑲嵌有兩種用途,一是實用品。
這種稱“件活”:有手鏡、花插及各種各樣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瓏;
同一品種,則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魚、鴛鴦、天鵝等形狀。
主體成為容器,外形加以裝飾或變形。
如天鵝頭部、羽翼,以花絲組成,並鑲嵌珠寶的冠頂、眼睛等。
二是陳設品,名“擺件”。
花絲鑲嵌的擺件,大體分為四種傳統類別。
就是爐薰,動物,建築物和人物。
如建築物類中的寶塔,通體用花絲編壘,塔頂用寶石做瓦,匾額用象牙,鈴鐺用銅鍍金,基座用花絲包墨玉做磚。
這種工藝,處處顯示出花絲工匠的精巧手藝。
花絲鑲嵌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更大的創新。
如金、k金、銀、玉相結合,更為燦爛華麗,也更表現出構思的奇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