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蛇皮綠這種顏色釉,作品極為罕有,這件乾隆官窯玉壺春瓶,也就十分罕見;

它釉色純正均勻,鮮豔俊朗,內白釉與外蛇皮綠釉相映生輝,雖無任何紋飾,但純正俊朗、古樸大方。

此種顏色釉,於乾隆時期,燒造成本也是很高,技術難度更大,所以遺存作品極為寥寥。

最後是老僧衣,這種釉色,最早出現在明洪武時期,是一種醬色釉品種。

其色調似佛教僧侶穿舊的僧衣,故稱之為“老僧衣”色。

真說起來,這其實是一種茶葉末色的變體。

這幾種釉色,其實古人已經歸納的十分具體。

比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曰:“康熙以後,專尚淡黃,統稱蛋黃也。其稍深者謂之熟蛋黃,稍淺者謂之生蛋黃。若和黑、綠二色者,則名茶葉末。

茶末導源最古,一為純正之茶末,一為不純之茶末。不純正者或偏於黃,或偏於綠。純正者如將茶葉研成細末,調於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當清供。

其黑色稍濃而有黃色碎點,周遭圍繞於足底間者,謂之鱔魚皮,亦象形語也。若鼻菸,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葉末之變體”。

孫傳庭《又菊四詠老僧衣》詠“遠公舊在淵明社,釋氏應拈隱逸花。不分禪心常寂寞,故教秋色滿袈裟”。

所以,就算是一種看似簡單的茶葉末釉,也很不簡單。

真要深入研究,裡面可以值得學習的,還是很多的。

比如,最早的茶葉末釉始見於唐代。

宋代之時,已經燒造得爐火純青!

到了明清時期,就多為官窯燒造。

如明代所燒造的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如鱔魚皮一般,這就是“鱔魚黃”。

清代的茶葉末釉,以雍正和乾隆兩朝的器物最多,而且燒造的技術極佳。

其中雍正時期的作品大多偏黃,而乾隆時期的作品大多偏綠,甚至還有古銅釉色,色調深沉,兼具著青銅器的古韻味道。

真要系統的研究黃釉,那麼就一定要知道國內顏色釉的發展。

我國古代瓷器,按釉色與裝飾,主要分為兩大類:顏色釉瓷與彩繪瓷。

彩繪瓷都知道,包括釉上彩瓷、釉下彩瓷,以及釉上釉下彩爭相鬥豔的鬥彩瓷。

如,釉下彩的青花瓷,釉上彩的五彩瓷,以及明成化的鬥彩瓷,其中的代表就是鬥彩雞缸杯。

而顏色釉瓷,又可分為單色釉瓷與多色釉瓷兩類。

如單色釉瓷的霽紅瓷,和多色釉的花釉瓷等。

其中花釉瓷,就算平時我們接觸過,也不太熟悉。

花釉瓷器是唐代陶瓷燒製工藝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也叫“花鈞”。

在黑釉、茶葉末釉、醬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點綴出藍色、天藍色、黃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給人以天然造化、變化莫測之感,這就是花鈞。

唐人南卓《羯鼓錄》中,就有“魯山花瓷”的記述。

文博界把段店窯、黃道窯、下白峪窯、鄧窯及交城窯、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

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闢了新境界。

也使黑釉系瓷器,出現了絢麗斑斕的窯變效果,開創了馳名中外的鈞窯瓷窯變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