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想要彷制康熙翠毛藍的人不少,但是彷的好的很少。

一般都是使用替代青料,以達到翠毛藍的髮色效果。

而陳文哲想要彷制翠毛藍,就要簡單的多,當然他也需要多次試驗。

這主要是尋找到,明珠料內部元素含量配比合適的原礦料。

只要找到了這種礦料,之後就需要處理其他成分不同的明珠料,以促使明珠料達到穩定。

這樣在穩定的高溫燒成之下,才能每次都能得到翠毛藍,而不是全憑運氣。

“咦?還真有彷製成功的翠毛藍作品?”

正在研究這怎麼提升翠毛藍瓷器的成功率,沒想到陳文哲就有了發現。

這一天,陳文哲正在試燒一批天球瓶,剛剛入窯燒製,正在看火的工夫,沒想到卻有了意外收穫。

他無意之中在隋侯之珠內部,找到了一件清乾隆嘉慶時期,製陶名家葛明祥大師造的作品,這是一件鈞瓷翠毛藍釉大卷缸。

他沒有查到現代高彷翠毛藍的大師,沒想到卻找到了清代的高彷大師。

這位葛明祥,是清代製陶家。

在宜興窯燒製陶瓷,創作活動於乾隆(17361795)間。

他與弟弟葛源祥,都善制爐均釉。

他們製作的作品,呈藍色翠毛釉,底部有葛明祥或葛源祥三字印章款,稱之為“宜鈞”。

他們的作品,向來為國內外藏家所珍愛,其作品曾參加倫敦博覽會並獲獎。

特別是小鬼子,更為喜愛葛窯之釉色;

類似作品,曾經在大坂市立美術館舉辦的《清朝工藝之美》展覽會中展出。

作為宜興窯的一個代表門類,他們的作品十分珍貴。

所以,凡有葛明祥、葛源祥鐫刻字印者,都為名貴之器。

再說爐鈞釉,這是清代雍正時期御窯廠創燒的彷鈞釉品種,盛行於雍正、乾隆兩朝,此類作品被視為紫砂器中的貴重品類。

清人《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

清唐英《陶成紀事》雲:“清順治、康熙前皆不見爐均制器,雍正至乾隆年間有東窯與宜興掛釉。在木炭圍繞中燒成之均釉名曰:‘爐均’,屬低溫鉛釉,約800度左右。

先將紫砂壺”本燒“成品,再行以上釉,灑釉色彩豐富,以鉛白釉與銅、鈷髮色,花紋流淌變化過之,屬雙掛釉,秀麗澹雅。”

爐鈞釉以銅、鈷等元素為呈色劑,釉呈紅、藍、紫、青等色,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條紋,釉質或光潤。

陳文哲找到的這件大卷缸,為一紫砂胎色釉的卷缸。

&n,上口徑43cm,底直徑31cm。

要製作這樣大氣的文房物件實屬不易,所以更加少見。

這一件器物是藍色翠毛釉,流淌自然,其繁密斑紋,光澤涵蘊,盡顯典雅清幽之態。

這樣的東西,不說它是不是名人制作的名貴之器,只是它的外表特徵,就能讓看到的人珍惜。

“閒著沒事,就做一隻大缸,拉胚就不要想了,就用盤泥條的方法,慢慢的做吧!”

意外發現了這麼一隻大缸,讓陳文哲有了製作大型瓷器的想法。

大型瓷器之中,也就是大缸的器型最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