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歷代青花之冠,舉世尊祟(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回青和洋藍,都沒有“鐵鏽斑”。
它們的呈色,都有青中泛紫現象。
但蘇料微紫、青翠靚麗,回青紫色較重但純正沉穩和耐看。
珠明料髮色藍正且美,與洋藍較易混淆,但珠明料純正沉穩;
“洋藍”色澤顯得過於豔俗、不雅,青花飄在釉面之上,有撲面而來之感。
回青料只在明代嘉、隆、萬三朝,由官府進口並限於官窯使用。
文獻有對其嚴格控制的記載,但仍不斷流入民間配入民窯青花中使用。
特別在隆慶朝六年中,御窯廠燒製官窯器的僅區區一次任務。
所以,回青料流入民窯就很多。
同理也證明,回青器物不全是官窯器。
青料對比鑑識方法很重要,也是收藏家的基本功。
掌握各種彩料的創制時間和使用年份(區間),非常有助於我們判斷瓷器真假和斷代。
洋藍大約是在清中晚期才發明出來的,如果一件署著清順治或明代的瓷器紋飾中,有洋藍出現,就可斷定為贗品。
現代收藏家不喜歡洋藍器物,當然洋藍料青花瓷也有精品。
如一些胎料精細、製作雅緻的晚清民國洋藍料燒製小件,已經越來越受收藏家親睞。
再說康熙翠毛藍,它藍得很深沉,層次感非常強。
有的甚至達到象波浪一樣,一層一層的深淺展現。
而它的筆道,又非常清晰明麗,那怕是細如牛毛的筆跡,也是清晰可見。
且髮色淺淺沉於釉下,淺而明,絕無暈散之感。
這也是翠毛藍的製作,要看運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筆觸越是細膩,對於青花髮色來說,要求就越高,因為青花或多或少,都有散暈的現象。
所以,燒製好的翠毛藍,往往會呈現出了一種神奇的、接近於國畫中墨色在宣紙上渲染的效果。
這種藍色的色階,也成多個階梯,甚至可以把繪畫中的皴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從故宮所藏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缸的紋飾,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展開看,就是一幅極具中華傳統繪畫的妙筆丹青。
再說明代宣德的蘇麻裡青料,它的暈散效果,是恰恰相反的。
從某種程度上看,清末洋藍有一點宣德青花的姿態。
但卻沒有宣德青花的那麼暈散滄桑,且情濃處,凹顯錫黑斑如鐵鏽。
如在暗處打燈觀之,只有斑斕二字可以形容。
這正是它,讓人驚豔且津津樂道的地方。
可以說,宣德青花是古樸濃豔滄桑,寶石藍名揚天下,而康熙的翠毛藍則是明麗豔雅,象秋高氣爽的萬里晴空。
這兩種青花瓷是歷代青花之冠,舉世尊祟。
這麼好的青花瓷,想要仿製,卻並不容易。
特別是對於陳文哲來說,想要尋找點捷徑都不容易,就不要說其他人了。
也就是說,就算是從隋侯之珠內尋找,也沒有找到準確的明珠料處理方法。
這一次,他就只能藉助之前的經驗,來呈現明珠料中的氧化鈷髮色。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