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精細微刻,獨步瓷壇(第1/2頁)
章節報錯
印花工藝,陳文哲已經十分熟悉。
這種工藝就是用刻有花紋的模子,在陶瓷胎器上壓印紋飾。
因為在模子上進行凋刻,較在瓷胎上直接刀刻更能深入細緻,所以瓷器上細密的圖桉,只能由印花完成。
宋代定窯精湛的模具細刻技藝,使印花瓷的藝術效果登峰造極,並對我國瓷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除了模具的凋刻,印花技術的難度,還體現在脫模工藝。
模子刻花越繁深刻,模子印在瓷胎上之後,取下的難度也就越高。
在脫模過程中,如處理稍有不當,便會影響胎器印花效果。
定窯的印花牡丹紋飾,在刻模、印花和脫模的每一步驟,都獨步瓷壇。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才真正認識到印花工藝的不凡。
不是說有印花工藝製作的瓷器,都是現代粗製濫造的工藝品。
刻模、印花和脫模,三步一體,哪一步做的不好,也製作不出精品瓷器。
古人跟今人不同,他們製作瓷器,都是用心的,絕對不會粗製濫造。
要是想要粗製濫造,那就是民窯,而不是官窯。
既然是官窯,那就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所以,之前陳文哲有點狹隘,他居然會認為,印花工藝製作的瓷器沒有藝術可言?
在定窯印花瓷器之上,陳文哲看到了技術,看到了工藝,看到了其獨特的藝術!
模子凋刻充分,讓印花牡丹紋飾,比刻花複雜、精緻。
只是這一點,就值得大書特書,而這種優勢在碗和盤的表現,尤為突出。
如金定窯印花牡丹百褶盤,這樣的高密度的紋飾,只能由印花才能取得。
這隻盤子高2.3厘米,口徑21.3厘米,足徑13.4厘。
此盤為折沿,敞口,淺斜壁。
盤面模印牡丹圖,畫面居中為一朵大牡丹。
四周環繞牡丹六朵,纏枝隱約,三朵向盤心盛開,三朵盤向四周怒放。
花形各有變化,栩栩如生。
模子刻花稠密,花瓣和花葉的數量多達一百多瓣片。
微刻中還能見到纖細的花瓣褶紋和葉片脈絡,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
更細的還有盤邊共有塑造58個花口,與花口相對應是雙重花瓣紋,每個花瓣內,又印有複線紋或圓點。
盤壁是與花口相對應的弧褶,因弧褶多,故稱“百褶”。
像是北宋印花牡丹蟠螭紋花口碗的印花,也屬經典。
這隻碗高2.8厘米,口徑21.5厘米,足徑13.6厘米。
碗壁作纏枝牡丹紋,碗心低陷作蟠螭紋。
盤的沿口,作回紋一道。
碗壁纏枝上,著有牡丹四朵。
纏枝環繞一週,花的佈局非常有規律,左右出花,纏枝右出牡丹,與碗心相背。
左出的牡丹,隨枝迴旋,花朵轉向碗心。
纏枝流暢,清明有致。
花瓣和葉片,春風拂動,婀娜多姿。
印紋精細,一片花瓣上筋絡十餘條。
一個花芯中圓點十餘粒,均都能清晰可辯。
這一絲不苟的微刻印花工藝,也只有定窯能有此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