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陳文哲偷師的意外收穫,適配瓷器的窯口。

這要是對於瓷器、對於柴窯不瞭解,哪裡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用柴窯燒製瓷器,說的簡單、通俗一些,就是一場土、火、柴、窯相交融的藝術結晶。

而這一次陳文哲聘請來的把樁師傅之中,還真就有這麼一名真正的老師傅。

他有著49年的柴窯燒製經驗,所以很多老師藝術家們,都需要他幫忙。

陳文哲也是花費了重金,才請到他。

這一位,現在已經能夠根據陶藝家的需求,來給他們的作品誕生全程把關。

他只需要問問瓷器的製作材料、想要燒製出的效果,就可以設計出合適大小的柴窯。

而這麼設計出來的柴窯,還能他把每一件瓷器,安排在窯內合適的位置,準確把控火的溫度。

只是這一份本事,就足以讓陳文哲咋舌。

此時,他才意識到,真正的宗師級之上,到底是一種什麼境界。

應該不會再侷限於燒窯技術,而是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幫助制瓷工匠,完成一件瓷器的製作。

這應該是大宗師級別的技術了吧?他能根據你製作的瓷器,專門設計柴窯,並且準確燒製。

這種水平,肯定是大宗師級別。

也就是發現了這位燒窯大宗師的技術,陳文哲才真正第一次見識到,宗師之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樣子。

他也見識到了這一位大宗師,在整個制瓷工作中能夠發揮的作用,也看到了他的積累,他的底蘊!

到了這種程度,他的技術已經不僅僅侷限在燒窯技術之中,而是融合在整個制瓷過程之中。

這麼說,好像有點抽象,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他已經開始真正的觸類旁通。

任何一種技術,到了大宗師的境界,就算其他技術他不會做,但是他懂,而且深入神髓。

柴窯燒製過程中的判斷,很難講清,但是多少年經驗積累的“感覺”是精確的。

因為傳統,所以技藝中精髓之處,無法像工業時代那樣去量化、去複製。

但是,祖輩傳承的生活情感和人間理想,在口口相傳之中,在日復一日的經驗之中,融入人的神魂。

比如說,這位大宗師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現代燒窯之法的作品,和柴窯燒製出來的瓷器的區別。

只是這份本事,就可以讓他在古玩市場上無望而不利。

好的瓷器,肯定是使用柴窯燒製,就算是現代藝術品,柴窯燒製的價格也很貴。

用這樣的眼光,這樣的經驗,在古玩市場上撿漏還不簡單?

可惜,這樣的感覺,這樣的能力,只能是在最“原始”,最貼近生活,日復一日的燒窯過程當中積累出來的。

就說這位大宗師,他已經燒柴窯3000多次,堅守窯洞近50年。

就是這五十年的堅守,讓他可以一眼看出瓷器的好壞!

比如採用電或氣燒窯,所產生的氣泡均勻、有的稀薄,沒有古代柴燒所產生的有大、中、小、通透的現象。

這樣燒製出來的作品,顯然是贗品。

這樣的能力,已經超脫出看火這份簡單的工作,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師,大宗師!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