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不止是成本高,燒製困難,主要是技術要求更高。

苦不苦的其實無所謂,只要賺錢,就有人會幹。

但是,對於急功近利的現代人來說,特別是需要養家餬口的年輕人來說,他能堅持幾十年積累經驗?

所以到了現代,有一些方便快捷的窯口,就開始跟柴窯競爭。

80年代以後,先後有了煤窯、氣窯、電窯等更加現代的燒製技術。

和柴窯相比,氣窯燒製時間更短,產品的合格率也更高。

在這個時期,就連國有古窯瓷廠的經營,都因此變得愈加困難。

這個時期每年只有50多次的燒製機會,最終在1996年解制。

這之後,很多把樁師傅只能加入為數不多的私人柴窯。

但收入對於需要養家的頂樑柱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為了生計,他們只能幫助一些小作坊,用氣窯燒製瓷器產品。

直到兩千年之後,還是有些人從沒有想過放棄柴窯燒製技藝。

這是幾千年來最傳統的瓷器燒成工藝,他還是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這幾十年間,一些人堅持了下來。

而到了現在,柴窯的優勢已經不是氣窯、煤窯能比擬的。

守得雲開見月明,2010年,在政策環境的支援和市場的需求之下,柴窯的製作專案,逐漸多了起來。

這也成為很多把樁師傅,在柴窯工作上的轉折點。

他們幫助設計建造了許多新柴窯,培養新的柴窯技藝接班人。

只不過,相比制瓷的繁瑣,看似簡單的燒窯師傅,還是相對太少。

特別是有幾十年柴窯燒製經驗的工匠,還相對稀缺。

現在燒窯技術,已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對於景鎮那邊的很多把樁師傅來說,非遺不是什麼獨家秘籍。

傳統的手藝能夠傳下去,他們就會教。

只要有年輕人想學習,他都會教。

搬匣缽滿窯、熬夜添柴看火……這些都是很辛苦的。

可到現在,在景鎮還是有很多老師傅,帶著學生們親力親為。

也只有這樣,才能積累到真正的柴窯燒製技術。

能吃苦,是學成這門技藝最基本的要求。

市場環境的不斷最佳化,也推動著柴窯制瓷,在全國範圍內鋪開。

從古窯瓷廠已經退休的很多老師傅,依然在忙碌。

因為只要有瓷器公司,需要建造自己的柴窯,他們都會不辭辛苦的,去幫忙設計或者參與燒製,給柴窯的質量把關。

就是有著這麼一批老師傅,才會給陳文哲節省出大量時間,讓他可以製作更多精品仿古瓷。

當然,這一次提到修建柴窯,還著重說了一下把樁師傅,主要還是這一次陳文哲有了意外收穫。

這一次他請的把樁師傅,絕對是一位高人,因為他能幫著你修建,最適合你的柴窯。

也就是說,你想要燒製什麼樣的瓷器,他就可以在修建柴窯的時候,微調一下,讓你製作的這種品種的瓷器,更利於燒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