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把樁師傅,掌握著一窯瓷器的燒製撐爆。

所以,制瓷業當中,製作瓷器很重要,但是燒製瓷器更重要。

因為你手中製作的再好,如果燒不好,那也白搭。

就說大型瓷器,往往一件瓷器手工操作都是幾個月、半年,甚至是一年才能做好一件器胚。

在燒製之時,往往會好幾次入窯燒製。

而只要其中有一次出現問題,這一件你耗費幾個月時間做出來的心血之作,就只能廢棄。

這就是燒窯技術的重要性,而到了現在,居然還有人不重視這門技術。

陳文哲瞭解過景鎮那邊的情況,發現很多把樁師傅,只是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都有點困難。

到了現在,這種手藝也只能依靠家族傳承。

父傳子,子傳孫,這樣的傳承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不這麼做,就很難傳承下去。

因為燒窯,可不止是看火,這可真是一個苦力活,一般人都不願意做。

甚至是一些把樁師傅,都不願意自己的子孫做這種事情。

雖說是一把火的燒製技術,準備工作卻全都馬虎不得。

點火前,要把裝滿待燒瓷器的匣缽,一個個的摞進窯中。

這可是一個苦力活,要是個子小,體力損耗就吃不消。

裝滿瓷器的匣缽很重,摞到高處的時候,更是要費上一番力氣。

就這樣,窯工會每天十六七個小時,都是在窯中度過的。

建窯、裝窯、添柴、開窯……

每個工種都需要做過一遍,只有沉下心來,堅持做柴窯的燒製,最終才能有所成就。

一般柴窯,每三天燒一次窯,每一年理論上可以在窯前練習100多次。

十年如一日,最終才會學到優異的燒窯技術。

只有憑藉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實踐經驗,才能從基層工人做到把樁師傅。

幾十個人力、幾百件待燒瓷器、幾萬斤馬尾松柴,這種傳統的燒窯技術成本高,且溫度不易控制,燒製的風險很大。

滿窯的時候,匣缽沒有摞好,會全部倒塌下來;

溫度過高,瓷器就化在了匣缽裡面;

溫度過低,釉面的效果則無法被燒製出來。

當學徒的時候,每天目睹燒窯失敗的情形,你能不努力?

燒柴窯既是體力勞動,也是腦力勞動。

如果是幫助別人燒窯,萬一要是失敗,那就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時,你要想想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哪方面的質量出了問題?

假如匣缽不好,就要聯絡廠家。

如果是燒窯中的哪個方面沒有注意到,就要反思燒窯的問題出在哪裡。

每一次從點火到燒製結束,需要2030個小時的時間。

其他工位上的師傅,可以輪班。

但是作為把樁師傅,要一直守在那裡,保證燒火溫度的穩定。

所以瓷器的製作,“不論是有創意的形態,還是精美的花紋,都離不開最後這一把火。”

可就是這一把火,卻面臨著要失傳的風險。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