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簡單,並不意味著容易鑑定(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壓蒸煮,就是用茶水加少許鹼把瓷器久煮去掉浮光。
近些年,有人將新仿品放到高壓鍋內蒸煮,也可達到釉面失光的作舊的目的。
明清以後的瓷器上,很少有水鏽,作水鏽的主要物件,是距今年代較遠的出土陶瓷器。
方法也有好幾種,首先是鋪撒法。
用毛筆蘸取適量稀釋的硝基清漆,在需要做水鏽的部位,薄薄地塗一層。
如水鏽顯流掛狀,可把料液蘸得飽和一些形成留痕。
其未乾時,將滑石粉或其他體質顏料粉末,鋪撒在上面。
乾燥後,把浮粉清除乾淨就行了。
在做水鏽時,也可以適當加入其他顏料或撒上一點黃土,與土鏽同時做。
雖然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偽。
其次是複分解法,在需要做水鏽的部位塗上一層矽酸鈉水溶液,待塗層乾燥後,用5%的稀鹽酸在塗層表面刷一遍。
鹽酸遇矽酸鈉後,會發生複分解反應,生成白色鹽類物質。
最後用清水沖洗以下作鏽部位,去沒有反應的化學物質和多餘的鹽分則可。
再就是土埋法,將仿製的陶器,埋入地下水豐富的黃土中。
埋數月後,取出晾乾,反覆數次,便可生成土鏽。
埋在古陶燒製舊址或古墓中,則效果尤佳。
此種手法弊病在於,土鏽生成時日尚淺,與陶器結合不緊密,用指甲或刀刃輕刮就會脫落,而真土鏽決不會有如此現象。
其實要論其方便快捷,還是加熱法最簡單。
這種方法就是將陶器烤熱,再將取自古陶舊址或古墓的土,摻以白礬趁熱反覆塗抹。
如此往復,直到顏色與出土無異為止。
此種手法也存在結合不緊密的弊病,另外若以加鹼開水沖洗,土鏽會全部脫落。
比較麻煩的就是塗泥法,當然,這麼做的效果就很好了。
這是將泥土,放到特製的中藥中,煮20個小時,然後將得到的泥漿,塗抹在陶瓷表面。
經過這種處理的土鏽,與出土土鏽極為相似,且與陶瓷緊密結合,即使用利刃刮削,也不易脫落。
除此之外,還有膠泥法。
先將陶瓷玻璃膠和泥土,混合攪拌成粘稠狀,塗抹在陶瓷表面。
然後將燃燒的報紙加熱、撲打陶瓷表面。
所製成的土鏽與陶器緊密結合,而且黑色的紙灰會深入泥土中,更顯得歲月的痕跡。
因為有玻璃膠的存在,遇高溫會發出玻璃膠燃燒的氣味。
上色法,在陶器表面先塗刷兩遍蟲膠漆,然後以蟲膠漆,調礦物顏料浸泡陶器作成底色,最後表面施白芨汁作土鏽。
此種手法作出的陶器一進熱水,作偽痕跡便一覽無遺。
至於補修器、拼接器,其接縫處土鏽,不會與原物凝結為一,細加辨別,不難看穿。
但是,想要看穿,你得知道有這種做舊方法。
陳文哲知道的很多簡單的做舊方法,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用,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在市場上,很多人都是懵懂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