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青料則散而不聚,藍豔較濃,略有紫意或呈現蘇料的氣色。

但其散而不收的特點,和蘇料恰相反。

其只有黑濃處不成斑,而且發散,無串珠狀組合,且顆粒沒有蘇勃尼青料粗,這些情況需另行掌握。

上述顏料,蘇麻離青料於明宣德後絕跡,其餘在清代先後用盡,已成唯一。

至現代上述顏料已無法仿出,且現代顏料變得極細,燒後不具有元代時,自然狀態下的串珠狀的凝聚斑和流散。

辨真假,顏料特徵最關鍵,看不懂顏料,是無從下手的。

一件器物,把顏料看透,其它會迎刃而解。

顏料不對頭,造型再好也沒用。

以前,限於時代的侷限性,想要找出絕跡的蘇麻離青,肯定很難。

但是,現在是地球村時代了,想要找一些國外特有的原材料,真的很難?

只不過是付出代價多少的問題,只要付出足夠,什麼東西找不到?

陳文哲就知道,國內的一些大師,就找到了各種古代瓷器的燒製原材料,而且都是根據各個窯口的特性,在窯口本地“就地取材”。

這樣做出來的仿古瓷,可以說完全採用復古工藝,這樣要是還不能燒製出完美的仿古瓷,那還有天理?

當然,燒製元青花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除了顏料、工藝之外,還有胎土和胎體工藝。

因為元青花之中的這些特性,都具有唯一性。

傳說,製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時景鎮附近麻倉山產的麻倉土。

現在陳文哲看來,這就是傳說,因為當時的元青花製作工藝保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具體是怎麼回事。

到了現在,我們就只能依靠傳說,來分析元青花的製作工藝。

只不過,麻倉土的特性,還是很明確的。

這種土燒成後晶瑩剔透,溫潤柔和,摸起來略感滑潤。

和現代高嶺土燒後,完全不同。

此物在元代時就非常珍貴,被皇室用作貢土使用。

這一點是哪個時期,都是一個樣。

比如汝窯瓷的燒製,怎麼瑪瑙入釉,瑪瑙怎麼入釉,現在誰又能說的清楚?

還有秘色釉,都稱之為秘色了,自然是保密資訊做的很好。

元青花工藝保密,沒什麼可說的。

只不過,在元代麻倉土就十分珍貴,這一點就十分值得商榷。

因為麻倉土是從麻倉山挖出來的,對於可以開採的礦物,能說珍貴?

再說,麻倉土的開採也不是多麼困難,又不用在深井之下挖掘,危險不說還成本十分高昂。

當時都是使用人工開採,也不至於讓麻倉土在元皇室之中,認為是珍貴的寶物。

如果說數量稀少,那還能說得過去,但是,麻倉土到明代才開採完,這說明在元代還是儲量很大的。

那麼,在元代它為什麼珍貴?甚至還被列為貢土?

唯一的一個可能,就是後期處理起來比較麻煩,甚至處理好的可用麻倉土很少。

這一點,從麻倉土在元代的使用過程,就可以知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