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花鈷料,特別是蘇麻離青料,即除了物理、化學角度外,一定還有歷史變化深層次結構上的內因。

而這內因,有多少把握被掌握?還能進行可靠區分?

而這正是高嶺土和麻倉土對比試驗中,無法給以清楚答案的。

比如麻倉土本質上也是高嶺土,其成份和現在的高嶺土沒什麼太大差別。

單從化驗看,兩者不能看出什麼明顯差異,可做出的胎就是不一樣,能說兩者是一回事嗎?

再舉例,中國人、外國人的頭髮有黑有黃,從化驗看,恐怕不會有什麼明顯差別,而能說都是一國人嗎?

再有,取料化驗,是何處窯址?

何地出土?何種器物根據?

有何代表性?都值得深思。

如果按一般的化學分析,這種蘇料含錳量低,和國產料含錳量高形成相反表現。

其料燒製後,在釉層展現最獨特的唯一性:

色之濃豔,略含紫意,顆粒之粗極具特色。

凝聚斑和暈、散、流現象獨特。

凝聚斑現象要比結晶斑(鐵斑)現象重要得多,結晶斑或沒有,但凝聚斑卻不能沒有。

所謂凝聚斑,為顏料色素在燒製過程中聚集形成的黑斑,分佈在藍色圖紋中。

這些黑斑,均由更小的一個個小米粒般的珠狀黑點組成。

併成串向某方向延伸或任意瀰漫聚集,或延伸成條狀,或組成更大的圓斑狀。

又因這些珠狀的小黑點周邊發暈或發散,或帶有下淌現象。

其暈似洇,其散似瀰漫,其流似淌,被稱暈、散、流現象。

珠狀小黑點串成的條狀稱為條形流散,圓斑狀稱為斑狀流散。

有的流散,甚至於圖紋底沿形成如鋸齒狀或冰掛態展現。

其中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向釉外表,有漲出感。

即凝聚斑形成的流散,向釉層上部浮冒,也就是黑斑向上漂,而淺淡的藍,留在底部。

蘇麻離青料稀缺貴重,對於大多數非精品,或一般**物來說,均摻入國產料使用,是正常而普遍之事。

當然這也會使蘇麻離青料,降低藍豔或紫意,轉向帶有黑或灰黑的基調,這時應注意同純國產料區分。

除了蘇料外,元代到底具體使用過哪幾種顏料?

在元代,國產料也沒少用,因為只有精品瓷器,才會使用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

那個時期,國內就已經有石子青、平等青在應用。

這些料,往往是某些地方窯口使用較多。

另外,回青料當時也從元大國的西域地區進來使用,今天也被看做進口料。

這些使用國產料和回青料的器物,特徵則比較複雜。

國產料單獨使用效果不好,凝聚斑串珠現象不典型,顏色呈黑灰藍並有時略帶綠意。

這種國產料黑灰藍和蘇麻離青料,因燒製不佳,造成的黑灰藍完全不同。

蘇料即使燒製不好,造成灰黑也可見其中有特別明顯的串珠狀凝聚斑現象。

而純國產料,黑灰藍則缺乏該串珠現象。

這裡特別需要搞清,兩種不同料的黑灰,不要把蘇麻離青料,因燒製不好造成的黑灰,當成國產料的黑灰。

這會對做機檢取樣造成失誤,會導致都成了進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