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定窯獨有(第2/2頁)
章節報錯
它就算是在定窯器之中,也屬於稀少珍貴的寶物。
當然,只要會做了定窯孩兒枕,定窯其他瓷器的製作,應該就沒有多少難度了。
剔花是陶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指刻好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
這種工藝,還分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
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留花剔地,是在坯體上敷一層化妝土,然後劃出紋飾,再剔去花紋外的空間,最後罩透明釉燒成。
花紋凸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窯系製品為代表。
後者在施釉的坯體上,剔出露胎的紋飾,如吉州窯和磁州系的剔花製品。
指刻好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
流行於宋代北方北方的各大窯系,以修武(今屬南河)當時峪窯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
以褐地,襯托出潔白的紋飾最具特色。
雁北地區(今屬西山),金元時期盛行剔花裝飾。
以黑釉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簡練的紋飾,獨具一格。
剔花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區流行,是因為北方的瓷胎較厚,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適合剔刻工藝。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銀器。
金銀器上凹凸感極強的紋飾,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制瓷工匠。
同時木刻、石刻、磚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給了剔花瓷器許多影響。
這些浮雕,在民間建築中常可見到。
瓷器上的剔花工藝,無疑從中吸取了許多養分。
而剔花裝飾可分為剔化妝土、剔胎、剔釉三種,風格有所不同。
磁州窯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層中的高嶺石質泥岩,以大青土為主,原料的品質不高。
這樣燒出的瓷胎多是灰、灰褐或咖啡色,無法與邢窯、定窯相比。
所以,從一開始聰明的磁州窯工匠們,就使用化妝土精心地打扮瓷坯。
金代白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兩層紋飾,上層是連續卷草紋,下層是菱形的變形花瓣,整體紋飾既圖案化又充滿了律動感。
這種瓷罐的口沿內,有一週凸起的邊稜,正好可以承託蓋。
直筒罐始於北宋晚期,盛行於金代,在北河的觀臺窯和南河的當陽峪窯,都有出土。
金、元兩代南河、齊魯也生產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
剔花工藝還經常使用在瓷枕上,製作方法是先用工具切割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後將泥板合攏。
泥板的結合部位,用泥條蘸泥漿粘接。
晾曬一定時間後,修坯施化妝土,然後剔花。
在枕的後部(或前或側)戳一個小孔,個別的戳兩個孔。
這樣做為的是防止在窯內燒製時,枕內熱空氣膨脹而損壞坯體。
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