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最神奇的就是黑釉,窯溫在1280度左右時,燒製出來的就是黑釉。

溫度至1290度左右,釉面由原來的黑色趨向紫色,俗稱醬釉;

溫度至1300度左右,開始由紫色變紅褐色或紅色。

窯變色是南北諸窯場所常見的,定窯燒成為氧化焰,黑定、紫定、紅定幾個色段,都是在幾個溫度階段之下燒製成功的,分辨起來有時容易混淆……

在那個沒有紅外測溫儀的年代,想象一下把握火候的難度,就知道有多難做到了。

這就特別考驗窯工師傅,如果是隨隨便便燒柴火,就可以燒成的話,根本就燒製不出來想要的釉色。

更何況,傳世的這些定窯孩兒枕,就算是在當時,級別也是最高的一種瓷器,燒製起來自然不簡單。

現代定窯燒製技術,已經被人研究了個透徹。

陳文哲只要在他了解的燒成溫度的基礎之上,小心把控,就可以加大燒成機率,甚至是一次燒成。

不用調製太多釉色,只要上同一種釉料,就可以透過控制溫度,燒製出不同釉色的瓷器,這是一種全新體驗。

而等這一批瓷枕出窯,陳文哲的心情就輕鬆下來。

只要懂得工藝,加上合適的材料,復燒出一批宋代瓷枕,還是不難的。

只不過,他燒製的定窯器,還沒有達到極限。

要知道,定窯瓷器可不止是孩兒枕,其中特殊的品種可不少。

要想仿製精品定窯瓷,就不能不清楚定窯器的傳世真品。

而定窯器傳世真品最多的,就出自兩處佛塔地宮。

舍利瘞藏(yì cáng,指殉葬品)在唐代已經成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都在竭盡資財施捨以求供養的盛大活動。

中古時代的佛教中的竭財充施之物,並非是泉幣金銀之類。

而往往是一些,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準的珍貴物品。

定州靜志寺和靜眾院,是兩座佛塔地宮中最引人注目者。

因為這兩處地方,都有成批出土的定瓷。

其中靜志寺有115件,淨眾院有55件。

種類豐富且多精品,而且其中的精品,在兩座地宮所藏器物中佔據多數。

古人的信仰已經遠逝,而一代代人依託信仰,而創造的藝術品,卻留存至今。

這對今人而言,不可不謂不是幸事!

定窯瓷器流傳到現在,歷經一千多年,能夠完好無損儲存下來,是多麼難得?

如果不是藏在佛塔地宮之中,傳世之物能完好儲存一千年?

現在陳文哲想要仿製定窯珍品瓷器,靜志寺地宮出土的這一批,就是最好的模仿物件,因為它們實在是很特別!

其他不說,就說裡面出土的蓋碗,就很不簡單。

之前說過一隻定窯白瓷大碗,那一件可是拍出了一億多的天價。

而這一隻,能夠被藏在佛塔地宮之中,隨侍佛祖,肯定更加不簡單。

這是一隻靜志寺地宮出土的,北宋白釉蒂紐喇叭口蓋碗。

它通高13.9厘米,口徑16.7厘米,足徑9.5厘米。

碗蓋為盔式,蓋頂堆塑蒂鈕,鈕周刻花形鈕座,蓋面為兩重覆蓮紋。

碗敞口深腹、大圈足稍外撇,素面無紋。

胎質白細堅硬,釉色白中微泛黃,蓋內沿及碗口、圈足露胎。

這樣一隻定窯白瓷蓋碗,怎麼看都是精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