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書畫一般載體的紙、絹等物質在歷經千年後,往往已毀於各種事故,極難傳世。

而瓷枕材質堅實,故完整儲存記錄了大量可貴的民間藝術,讓今人能領略千年前的民間藝術創造力。

可惜,瓷枕終歸是被歷史淘汰。

到了民國末年,瓷枕才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之中,而漸漸被柔軟棉花製成的枕頭取代。

可是,文物不僅僅是彌足寶貴的物質珍寶,也是瞭解古人的生活體驗、審美取向、精神追求從而鑑古知今的重要途徑。

其中的定瓷,有著太多的不同凡響。

但是,相比定瓷孩兒枕,其他時代的精品瓷枕還真不少。

現在陳文哲既然能做定窯的瓷枕,那其他時代的瓷枕,他也就可以做的更好。

作為一種古代瓷器中較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

此外,在考古發掘中,北湖荊門包山楚墓、南河信陽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時期枕的實物出土。

這足以說明古人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枕。

根據現存的文獻記載可知,陶瓷枕的主要品種,有低溫釉陶和高溫釉瓷兩大類。

造型最初有箱形枕和獸形枕,進而發展有建築枕和人形枕、案形枕等。

這一時期的枕體中間是空心,為防止燒造變形,一般在後壁或底部留有氣孔。

而從瓷枕的分佈區域來看,主要在北至南,從南到東部沿海一帶,全都有。

瓷枕的尺寸也不斷由小到大,其中以隋代最小,長度不超過5厘米,到了唐代增大到15厘米左右。

元代的一些瓷枕,長度可達40厘米左右。

它經歷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變萬化”的過程。

陶瓷枕的製作工藝,也已經不是宋代定窯瓷枕的兩種方法,而是主要有三種。

一是泥板鑲接成形,二是模製成形,三是雕塑成形。

有時是採用一種製法製作完成,有時是採用兩種製法綜合運用完成。

在瓷枕的製作過程中,其裝飾工藝同樣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富於變化。

主要是透過對瓷枕器胎體本身的刻、剔、貼、劃、鑲嵌、絞胎、塑等工藝來完成胎體裝飾。

特別提一下,唐宋時期的絞胎瓷之中,就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瓷枕。

另外還有透過釉彩的運用,來完成陶瓷器的裝飾的工藝。

比如單色釉、三彩釉、紅綠彩釉、粉彩等裝飾工藝。

尤其宋金以後的瓷枕,其胎體裝飾和釉彩工藝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以兩種工藝同時使用。

而就陶瓷枕的紋飾裝飾來看,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有詩詞、格言、曲賦等,有繪畫、雕塑等。

大多表現為神話歷史故事、名人典故、民俗風情、生活場景、體育娛樂活動。

也有自然山水、飛禽走獸、人文花鳥、植物花卉、除魔鎮妖、鎮宅、祈福、辟邪。

從而表現出,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藝術追求。

陶瓷枕歷經唐、五代、北宋、南宋、遼、金、元時期盛行階段以後,開始慢慢的走向衰亡。

到了明、清,瓷枕雖然繼續燒造,但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裝飾上,都趨於衰落,生產的數量逐漸減少,直到消失。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