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的品種很多,孩兒枕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現在陳文哲製作了不少孩兒枕,自然而然的就開始製作其他種類的瓷枕。

畢竟相比孩兒枕,其他種類的瓷枕,傳世的更多。

認真算起來,真正的瓷枕,其歷史可以溯源到隋代。

在南河安陽,隋開皇十五年張盛墓中,就出土了最早的瓷枕。

到了唐代,瓷枕漸漸多起來了。

它們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尺寸較小,有的是睡覺用的枕頭,還有一些是號脈用的脈枕。

進入宋代,瓷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光形狀就有許多種。

如橢圓形、長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銀錠形、葉形、扇形、花形、馬鞍形、臥嬰形、美人形等等。

據瞭解,當時最著名的瓷枕產地有好幾處。

其中,北方除了定窯意外,還以磁州窯的白地黑花枕為典型代表。

他們產的瓷枕,有著強烈對比的黑白色彩,生動傳神的畫面圖案,詩詞格言的靈活運用,也無人出於其上。

南方則分為兩派,一是景鎮生產的青白瓷枕,它以如玉般的釉色而聞名;

另一個是吉州窯生產的綠釉枕,它以別緻的裝飾而著稱。

還是說那件綠釉如意形蕉葉紋枕,它就是吉州窯的代表之作。

吉州窯位於西江吉安縣,創始於五代時期,宋代趨於繁榮,成為當時的一處名窯。

其實,吉州窯和北方的定窯、磁州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北宋滅亡以後,許多北方工匠,為了逃避戰亂,遷往江南地區。

他們帶來了北方名窯的先進技術,又融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如吉州窯的綠釉枕,北方磁州窯也燒製過。

但二者的造型、紋飾和裝燒方法,都不一樣。

如果歸納起來,瓷枕的製作有兩種方法有那麼兩三種。

說是兩種也可以,三種也可以。

只不過在宋代,應該是兩種。

一種是先打成適當泥板,鑲接起來,等到半乾時修整。

泥板厚度一般為7到8毫米之間,泥板鑲接處用泥條沾上泥漿後連線壓實,然後入窯燒製;

另一種方法是模具成型,用軟泥在模具上,均勻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後合攏起來。

等待定型後,取出泥坯修整好。

再施上化妝土,刻畫花紋或彩繪。

待坯半乾後,在背後打一個孔,以防止燒成時,熱空氣膨脹無法洩出而損壞坯體。

比如那件綠釉如意形蕉葉紋枕,就是用第二種方法制造的。

當時的匠人,在枕的一端,掏出有一個直徑半厘米左右的小孔。

拿起枕頭搖還發出丁冬的聲響,那是因為有泥丸殘留在枕內。

近千年過去,瓷枕的實用價值,已經日趨消失。

但是,因為它的表面常常有前人留下的各類書畫圖案,這讓它成為民間書畫的重要載體。

這在儲存古代民間書畫藝術上,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