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用來消暑的話,其實用綠釉最好。

而這樣的作品,現代也有存世古董。

在州泰市博物館內,就收藏有一件古人納涼“利器”——綠釉如意形蕉葉紋枕。

它形似如意,為宋代瓷器,至今也有約千年歷史。

如今看來,它的實用價值已經日趨消失。

然而,它所蘊含的造型,以及繪畫藝術的美,卻隨著時間沉澱了下來,讓人驚歎。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李清照的《醉花陰》,被人稱為一句一個“涼”字。

其中第四句中的“涼”就在於“玉枕”。

這裡的玉枕,並非玉石所制,而是指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備之物。

這一件綠釉瓷枕,它的全名叫做綠釉如意形蕉葉紋枕,燒製於宋代。

它長28.5厘米,寬24.5厘米,高7.3厘米至10厘米。

遠遠望去,整個瓷枕呈翠綠色。

如意形的枕面,好似一張盛夏中鬱郁的荷葉,帶給人們陣陣涼意。

又如一汪碧綠的池水,滋潤著心頭那一份煩躁。

這件綠釉荷葉形枕,是1984年11月在州泰城西南出土的。

除底面施透明釉以外,其餘均為低溫綠釉。

透過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一個側面有四個支燒點,露出暗紅色的胎土。

這可以說明,這隻瓷枕是立起來燒製的。

如果仔細端詳這件瓷枕,還會發現枕面如意形的開光內,刻著三片搖曳的芭蕉葉。

也許是宋代的特色,也許是宋代的匠人都比較有良心。

反正不敢是什麼紋飾,都雕刻入微。

像是芭蕉葉,每片葉子都有鋸齒般的邊緣和纖細的葉脈,十分生動。

此外,瓷枕的底部,還印有一個玉圭形的框,框內有“陳家記號”四個字。

如同現在的名牌商標一樣,表明它在當時是一件高檔商品。

小東西蘊含著大道理,人們看到這個瓷枕後,可能會疑惑。

這個又硬又大的東西適合做枕頭嗎?其實這當中蘊含著大道理。

瓷枕質地硬就會“逼”著人,在入睡後不斷調整睡姿,保持身體的活動,這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使用時,也可以在表面包層棉紗,調整軟硬程度,還可避免受涼。

根據目前所發現的一些枕頭實物,四角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損,中間部分則儲存較為完整,這也從側面佐證了古人使用瓷枕時,大多會在上面蓋上一層鋪墊。

還有研究發現,為保證頸椎在睡眠時不受壓迫,古人還專門為頸部設計了托盤,使整個身體呈自然狀態躺在瓷枕上,舒適地入睡。

其實,我國使用枕的歷史非常悠久,《詩經陳風澤陂》中便有“輾轉伏枕”的記載。

枕頭作為日常睡眠工具,自古以來,材質繁多,型別各異。

古時睡覺的枕頭,與現時的大相徑庭。

除了最初的木枕,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原材料的豐富,品種也多了起來。

隨著時代的變換,逐漸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硬枕頭,尤以瓷枕最為流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