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設計、創新一件作品,陳文哲感覺壓力還是挺大的。

不是來自外界壓力,而是來自自身的知識儲備。

陳文哲學到的古代技藝實在是太多,他沒有信心能夠設計出新的東西。

幾千年下來,古人們也是耗盡腦汁的創新,到了現在,留給現代人發揮的餘地,實在是不多了。

所以,想對作品的紋樣加以創新,還是很難的。

當然,亂畫不算。

因為如果創新做不好,反而會顯得不倫不類,適得其反。

就這樣,一個月後,陳文哲終於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作品的器型,是對傳統的罐,加以創新。

罐身上,環繞著一圈的天鵝,它們姿態各異。

有的振翅高飛、有的低空盤旋,有的引吭高歌、有的顧影自觀……

其間再飾以春風、柳枝等紋樣。

做出來之後,跟他腦海之中無數的資料加以對比。

歷朝歷代之中,有這種題材的瓷器,但是絕對沒有跟他創作的紋樣一樣的瓷器。

當然,主要是陳文哲創新了剔花手法,這樣應該可以讓定瓷,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近一段時間,他每天和普通工人幹一樣的活。

就是每天除了修孩兒枕的泥坯,就是把一些固定的紋樣,拓在坯體上,再按照拓的紋路剔刻,非常單調。

沒有人知道,在最初的那段時間裡,陳文哲耗費了多少心思。

只不過,透過這一次創新紋樣,也讓陳文哲有了更多經驗。

比如創作普通的玉蘭花定瓷蓋杯,傳統的東西很漂亮,但是傳統就意味著守舊。

而創新,卻代表著現代,代表著新潮。

舊的東西有人喜歡,也有人認為落伍。

只不過,傳統的東西就不能變化一下?

定瓷在古代為什麼產量那麼大?因為他不止是觀賞瓷。

定窯必須一手藝術,一手日用,實行兩條腿走路。

要不然他生產那麼多瓷器,能幹嘛用?

到了現代,好像那些專門做定瓷的廠家,也是走的這兩條路。

如果能實行高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辦法,這樣既打造傳統定瓷的藝術高階,又佔領現代日用量產的市場優勢。

所以,除了高階大氣的藝術瓷外,日用瓷也是各種陶瓷公司的一大主營專案。

現在陳文哲養的人也不少,他也不可避免的要走這條道路。

這一直也是一念堂的理念,要不然他也沒必要養這麼多人,甚至還在南越這邊開設工廠。

這一次也是遇到了機會,因為陳文哲的雕刻手藝,肯定已經突破到宗師級。

所以,對於傳統的一些工藝,他就有了新想法。

比如傳統的剔花,工人還是使用傳統平刀30度手剔的方法。

這種剔花工藝,在手工剔盤時,由於盤子是凹面,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陳文哲反覆試驗,最後,將刻刀調整為90度垂直與盤坯做裝飾。

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剔花工人,原來每人每天生產10塊盤子,提高到40塊。

四倍的效率提升,對於陶瓷廠的產量來說,這速度可不低,更何況是生產定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