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一在平地,一在天(第1/2頁)
章節報錯
本金裝飾這種新興工藝,是把金粉溶於膠水中,然後用繪筆描畫瓷器紋飾,俗稱“描金”,這便是本金裝飾。
康熙五十一年(1712,耶穌教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給奧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鎮金彩的調製方法。
要想上金彩,就將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內,使之與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現一層金為止。
平時將其保持乾燥,使用時取其一部份,溶於適量的橡膠水裡,然後摻入鉛粉。
金子和鉛粉的配比,為三十比三。
在瓷胎上上金彩的方法,同上色料的方法一樣。
這種使用金粉繪製的金彩,經低溫烘烤,然後用瑪瑙棒或石英砂磨擦,能夠發出金燦光澤,達到鍍金效果。
與以往的金箔貼金相比,描金圖案更加細緻生動,金粉與器物結合越發緊密,不易脫落。
當然,操作起來也不是很簡單。
其操作過程,一共分為五部分,第一步就是擂金粉。
這一步就很不簡單,首先要將金箔放在瓷質擂金盤內。
再加入適量水,加溫到40℃左右,用手在盤內不斷研擂,使其變成金粉,再用1200目篩籮過細。
第二部是以本金1分,加入0.5%西赤,置於調色碟內混合。
然後加入樹膠溶液56滴,調至金粉不起泡為宜。
把調好顏色的碟子,放在熱水碗上燙幹。
再用描金筆,沾水調金,描繪紋飾。
最後一步就是燒成後,用瑪瑙筆在金上,刮出金色亮光來,或用細沙擦磨。
用本金製作金彩瓷器,加工難度很大。
首先用金不宜過厚,過厚則呈色灰暗,且易產生“脫衣”(即金色的脫落)現象。
其次用金要一筆塗成,不要加填,否則也會影響呈色,引起“脫衣”。
另外使用水分要適當,水分過少也會引起“脫衣”現象。
冬季膠水易冰結,則用大蒜汁調勻金粉為宜。
最後燒成溫度不能過高,否則金呈色出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黃金的光澤。
技術是一步一步慢慢進步的,所以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洋金裝飾開始盛行。
1830年,日漫國人居恩,創制出“金水”。
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王水就是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1∶3配製的混合物。
黃金溶於王水之中後,然後繪畫。
這種金彩製作方法,大約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傳入國內,並應用到景鎮瓷器製作中,被稱為洋金工藝,又稱:亮金或金水。
優點很突出,首先是金彩髮色好,光亮平整。
其次是金彩塗層薄,大大降低了黃金的使用量。
最重要的是工藝簡單,不需要像本金那樣,出窯後需再進行打磨拋光。
最後最重要的優點,就是金彩附著力好,提高了產品質量。
所以說,像是金彩這種手藝,越是到近代,工藝水平越高,製作出來的金彩瓷器越好看。
但是,這種現代工藝,跟古代工藝相差太大。
甚至已經到了一目瞭然的程度,如果是做仿古瓷,就一定要小心,不能做的太好了,要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現代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