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花和手繪同時出現的瓷器,表現在上下裝飾圖紋用貼花,主要部位用手畫。

不過這種手繪,都是把畫面,用複寫紙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

這種工藝,魚缸用的比較多。

凡瓷器上用了貼花,不論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貴。

從瓷體上分析,貼花瓷其瓷體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數都比較粗糙。

高階日用瓷除外,好瓷體不會用貼花。

如果是州潮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貼花的。

還有,景鎮瓷用州潮貼花紙現象也很普遍。

用貼花瓷比較多的地方,如餐具、花盆、各類魚缸、各類大花瓶、小花瓶。

用刻有裝飾紋印,印上裝飾圖案,屬人工繪製,有別於貼花。

這一切工藝、特徵,都決定了貼花瓷器是否有收藏價值。

其實還是要看它的歷史特徵和數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如果是搞收藏,還是要儘量避開貼花瓷器。

以上這四種裝飾手法,都是針對尚未乾透的瓷胎,直接進行雕刻裝飾,所以也被稱為胎裝飾手法。

它他們的出現,和當時社會審美取向,有著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聯絡。

也對提高器物的外觀質量、增進鑑賞情趣、豐富藝術表現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這些工藝,在真正行內人來說,屬於基本功。

如果踏踏實實沉下心來學習、工作,就算剛開始基本功不行,時間長了,怎麼也會長進一些。

最近陳文哲的長進速度可是很快,就算是研究一下雕刻工藝,也可以讓他輕易掌握大量定窯制瓷手段。

可以說,只要雕刻手藝過關,製作一些定窯瓷器,就絕對不是問題。

當然,一些特殊工藝,還是需要重溫一下的。

比如金彩,這個在清代成就輝煌的工藝,其實在宋代就開始被利用,而定窯的金彩尤為出名。

金彩在文獻中有明文記載,據宋人周密《志雅堂雜抄》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復脫。”

永不復脫是不可能的,年代久遠,流傳到現在的一些定窯金彩工藝的瓷器,都出現了破敗景象。

比如故宮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雲龍盤三件,其上金彩就已傷脫,僅能依稀辨其雲龍痕跡。

此外,霓虹根箱美術館和文華館,分別藏有黑釉描金花卉紋碗各一件。

只不過,元以前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都或多或少的有點脫落。

就算現在沒有脫落,也切記不可用雞毛撣子清掃,否則金彩一掃即脫落,切記,切記。

之前陳文哲學習過清代金彩工藝,所以現在只是稍微熟悉一下宋代的工藝,知道宋代相比清代落後了那些,就可以了。

仿製古代瓷器,最忌諱想當然的使用現代工藝。

比如金彩,同一種工藝,因為年代不同,工藝也就不同。

歷代官窯瓷器中的“金彩”,肯定是不同的。

金彩,是指一種採用黃金色釉上彩,作為裝飾的制瓷手法。

黃金這種貴金屬,自古就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其高貴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來裝飾瓷器。

陶瓷上的金彩裝飾工藝,主要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金箔裝飾階段。

第二、本金裝飾階段。

第三、洋金裝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