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外行,到內行,再到完全掌握這一行,唐英用的時間肯定不多。

因為他當督陶官的時間,總共也就二十一年。

他總不能學習個幾年,才開始發揮作用吧?

就算是他能等,皇帝也等不了。

所以, 這是一個天才,最重要的是他還足夠努力。

也就是因為這些,他才能學到很多技藝,復燒很多釉色、仿製北宋五大名窯等等。

比如唐英在洋彩瓷器的製作過程中,開發了許多新的造型和裝飾式樣。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種色地,像是黃地、胭脂紅地、粉紅地、藍地、綠地等。

其他還有像是“錦上添花”的“軋道”裝飾,還有轉心瓶、轉頸瓶, 這些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這些新工藝,新瓷器,成為乾隆朝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

所以就算是到了乾隆時期,唐英仍擔任督察官,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扔在重用他。

在這期間,唐英把華夏陶瓷的一些新的品種、新的技術和新的工藝,不斷創新和發明。

甚至為了迎合皇帝的愛好,創造和設計了一批純觀賞的、純玩賞的、不惜工本的奢靡工藝瓷。

其中“瓷母”就是當中的一件,此前歷朝歷代都未能燒成,這樣碩大且工藝複雜的精美器物。

而此件器物,也正切合著乾隆皇帝對自己“十全老人”的評價。

有了這樣的背景、經歷,“各種釉彩大瓶”能燒製出來,也就不足為奇。

無論如何,瓷母都是我國傳統陶瓷藝人,精湛技藝的直接呈現。

這件“瓷母”原屬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成立後,陳列於文華殿陶瓷館。

如今,又在新的“陶瓷館”武英殿,與觀眾見面!

陳文哲感覺自己有點孤陋寡聞, 他居然在之前不知道這個世界上, 居然還有這麼一件瓷器?

這能忍?所以,陳文哲打算結束了南越的瑣事之後,就回國去旅遊。

到時候,他怎麼也要把國內的大小博物館,全都逛一遍吧?

這樣以來,可比單純的透過隋侯之珠,漫無目的的胡亂搜尋各種精品瓷器,來獲取技藝要方便有效的多。

還有,這樣以來,他也可以順便增加一下隋侯之珠的資訊庫。

心神完全沉入腦海之中,陳文哲看著隋侯之珠顯示的全息影像,還真是有點感慨。

這件瓷母大瓶,就是一部濃縮的華夏陶瓷工藝美術史,更是康乾盛世所誕生的“絕世佳作”。

作為近兩百年華夏曆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瓷母曾經在故宮目睹了乾隆王朝的終結。

之後它躲過了八國聯軍的劫掠,見證了封建帝制的落幕。

最後它也曾經與諸多文物一起,經歷了南遷、西遷,以及北歸的風風雨雨。

最幸運的是, 它最終還是留在了國內。

這可是一件幸事, 要不然我們想要看一眼, 就只能去國外了。

這件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可以說是古代官窯瓷器中,裝飾層次最多、釉彩用料最考究、設計複雜、製作難度極高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