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這件瓷母,無疑是清代瓷器的一次巔峰盛宴。

它印證了200多年前,乾隆盛世的風儀和心態。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工匠掌握了歷代釉彩燒製技術,才有了這件瓷器。

乾隆皇帝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把瓷器做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個風儀, 是乾隆鼎盛時期的華麗和文化繁榮。

這個心態就是自信,是以我朝之力,超越古人,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展現了乾隆王朝天朝大國海納百川的胸懷。

主張燒製這樣一款瓷器的想法,肯定是來自乾隆。

他一生愛好書畫, 熱衷瓷器。

他要做一款集歷代大成的瓷器,目的也是想要炫耀大清盛世和鼎盛王朝的海納百川。

因此,乾隆時期jdz御窯廠的工匠忙活起來, 這才有了“瓷母”誕世。

那麼,燒它來幹嗎呢?

直接的目的就是陳設用,就是擺在宮裡的某個桌子上看。

乾隆朝國力鼎盛、海內太平。

乾隆又是一個藝術修養高,且好大喜功的君主。

加之此時景鎮制瓷工藝也已達到極高水準,所以就有了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對乾隆瓷器的評價:“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說到這件瓷母的燒造工藝,也是同樣複雜。

這件各色釉大瓶,彙集了各種高溫,低溫彩釉於一身,難度之高,可以想象。

因為各類彩釉的燒造溫度不同,因此沒法一次性燒造。

其中的青花,仿哥釉、仿汝釉、仿官釉、仿鈞釉、粉青釉都屬於高溫釉,需要先行燒造。

而那些粉彩、琺琅彩、金彩、顏色釉屬於低溫釉, 需要隨後再燒。

這就好比咱們蒸海鮮, 您不能螃蟹、貝殼、皮皮蝦、象拔蚌,統統一個鍋裡一起蒸的道理一樣。

瓷母的燒造,如果順序或者時間,火候掌握不好,那顏色就會燒壞。

根據記載,這件瓷母各色釉大瓶,需要反覆入窯燒造達到17次之多。

而最終的成功率,只有0.23%。

這麼說吧,按照機率計算,需要燒造435個同樣的大瓶,才有可能得到一件如此完美的瓷母。

那麼如此精美的瓷母各色釉大瓶,又是誰燒造的呢?

這一點對於陳文哲來說,還真是很重要,因為這麼一位人物,值得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這裡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件清代著名的人物。

他就是當時著名的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唐英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奉旨赴景鎮皇家御窯,長達21年之久。

可以說御窯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我們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是我們俗稱的清三代。

為什麼有清三代,這種說法?

近年來, 清三代瓷器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最熱門的追捧物件之一,其身影經常出現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成交價屢創新高。

據瞭解,2002年香江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隻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000多萬元港幣成交,創當時清代瓷器拍賣最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