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瓶,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鎮官窯創燒, 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這個陳文哲可不會多做,隨便仿製一件就好。

想了一下,他還是做了粉彩燈籠瓶。

真要比較起來,還是乾隆時期的粉彩燈籠瓶做的最好。

沒辦法,那個時期算是處在清代國力最鼎盛的時期。

陳文哲在隋侯之珠內部, 看到幾件乾隆時期的粉彩燈籠瓶, 其中一隻粉彩燈籠瓶,身似圓形長燈籠, 外壁用粉彩繪有庭院嬰戲圖。

圖中畫片十分精緻,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有小橋、流水、亭臺、古松。

其他還有三十個衣著豔麗的童子,或手持福字燈,或燃放鞭炮,或敲鑼打鼓,在庭院中嬉戲玩耍。

粉彩瓷陳文哲之前做的也不多,不是因為他不喜歡,而是做粉彩還是比較麻煩的。

要不然怎麼稍微好點的粉彩瓷,都價值不菲呢?

而像是陳文哲見到的這件粉彩瓷,做起來也不容易,主要是畫片難以畫的入微、傳神。

原來陳文哲的短板十分明顯,就是畫圖。

彩繪他是大師級,雕刻他也是大師級,這要讓他畫各種紋飾,比如牡丹、雲龍紋、饕餮紋等等,都可以畫的十分精緻。

但是, 畫畫, 或者說是在瓷器之上作畫,卻是不同的,畫中蘊含的寓意,甚至是各個人物、景物的神態等等,這些都需要注意。

還有畫中表述的意境,比如寧靜致遠、安樂祥和等等。

再就是畫作最後的顯色,彩繪的釉色,燒製之後的呈色,可不是你之前畫出來的,那需要燒製出來之後,才能知道。

這裡面需要把握的各種經驗,實在是太多了。

真正要畫出一幅完美無瑕的圖畫,肯定需要一些書畫基礎,更是需要對於釉色的準確把握。

更何況,陳文哲想要畫的還是大師級的畫片,這就更加不容易。

而最近隋侯之珠變得更加給力,陳文哲每天睡覺,都會沉浸入夢中, 練習自己的各種短板, 其中就有書法、繪畫。

一邊學習一邊製作, 陳文哲感覺他進步很快。

像是釉色,做粉彩也不一定全是粉彩,因為要留白,所以有時候會使用白釉。

如果不想使用白釉,那也可以用其他釉色打底。

這就是白地、紅地、藍地等瓷器出現的原因,只不過這一次陳文哲可不會用簡單的白地。

因為乾隆時期還有一隻燈籠瓶十分漂亮,那是一件乾隆款的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

它高24.6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8.2厘米。

撇口、短頸、溜肩、筒形腹、圈足。

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錦地上錯落有致地描繪蓮花、牡丹、月季等紋飾。

外底施松石綠釉,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這一隻燈籠瓶,跟上一隻最大的不同,就是瓶內使用的松石綠釉。

這一隻瓶子,不止是施加的粉彩,還有松石綠釉。

這種燈籠瓶製作起來肯定比粉彩瓷更加麻煩,但是,因為不專精一門藝術,反而不會把粉彩或者是松石綠釉,做到極致。

所以,用這種混雜各種釉色的瓷器來試手,還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