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算起來,咸豐時期,除了因為歷史事件的特殊時期,再就是其瓷器製作的大轉折問題。

就是因為這這種,才會造成咸豐瓷器的珍貴。

在《咸豐官窯粗中有精》一文中,就有對咸豐瓷器的描述,特別是一些改變。

比如以青花礬紅龍紋杯為例, 咸豐以前其口沿的弦紋以釉下青花燒造,至同治、光緒時期便改為礬紅彩顏料。

所以,咸豐時期的瓷器,也是特別的,最重要的是數量不多。

就算是故宮博物院,所藏咸豐朝的器物, 與其他各朝相比, 數量也是相差懸殊。

據之前的統計, 瓷器一項清宮共留存了31萬餘件。

而在如此龐大的數量之中,咸豐一朝僅為560餘件。

這個資料的對比,正好說明咸豐瓷器的稀少。

乍一看,五百六十餘件,好似不少,但是,那是清宮留存的啊!

清宮留下的就這麼點,那麼民間流傳有多少?

據說故宮中擁有35萬件陶瓷器,包括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

另有從全國20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6萬餘片陶瓷標本。

收藏的也很齊全,尤其體現在三國至唐五代陶瓷器、元瓷、清中晚期御窯、宮廷陳設用瓷。

其中有紫砂器、多釉彩大型瓷器、清御窯生產資料、歷代民窯瓷器和考古發掘資料。

這麼多瓷器,咸豐一朝就五百六十餘件,這絕對不多。

如果這麼對比你還感觸不深,那麼就對比一些有記錄的燒製瓷器的數量。

如明宣德八年,應專掌御膳的機構尚膳監之需求,一次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

還有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計費帑金數萬, 而制進圓琢等器不下三四十萬件”。

燒製了這麼多, 而至清末,皇宮內儲存的陶瓷器,達數十萬件之巨。

在這麼多瓷器當中,就只有不足六百件咸豐瓷器。

造成這麼稀少的原因,一個就是在位時間短,另外就是太平天國的影響。

當然,除去太平天國的影響,咸豐末年,英法聯軍燒搶圓明園時,咸豐官窯器又遭厄運。

這可謂雪上加霜,故留存至今的極少。

少,自然就值得加以重點保護,對民窯製品亦然。

在拍賣市場方面,咸豐官窯由於傳世稀少,在收藏市場上很少見其露面,其價格比宣統要高。

如一隻清咸豐仿官釉貫耳方瓶,其造型之準確規整與釉水之瑩潤淡雅, 有乾隆盛世之品格, 故在2011年就已售價不菲。

這隻咸豐仿官釉貫耳方瓶, 在神都保利2011年春拍之上, 其成交價就達到207萬人民幣。

為什麼能賣的這麼貴?其實咸豐時期,實為轉折之關鍵期。

此後隨著窯廠的坍塌,庫存瓷樣的毀失,窯工的紛紛遷徙,對景鎮乃至全國制瓷工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也可以說,從此之後,官窯器的品質,就已經不敢保證了。

所以,宣統時期的一些中規中矩,絕對算不上精品的官窯器,也顯得尤為難得。

清末是個特殊時期,加上咸豐宣統賽乾隆,所以,這一次陳文哲沒有特意仿清三代的賞瓶,而是仿了一些晚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