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懸疑(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起碼,最為一家藝術院校的畢業論文,完全足夠了。
只不過,研究著,學習著,越是深入瞭解,陳文哲發現哥窯這個窯系的作品,越是奇怪。
特別是其中的傳世哥窯,這個名詞好像跟普通人瞭解的不一樣。
這要從明清以後生產的哥瓷說起,因為明清兩代生產的哥窯,更加複雜化。
這是因為景鎮在那個時期,有專門仿哥釉瓷的哥窯戶。
這兩個歷史時期,生產的哥窯仿品,應該和宋元哥釉瓷區分開來。
當然,之所以能獨立開來,形成世人固有的印象,肯定是因為哥窯器有其鮮明的特徵。
這一窯口因為使用瓷胎土的不同,所以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
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
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而《華夏陶瓷史》這樣敘述,論胎有厚薄之分。
從時間上講,這裡應有早晚之別,從產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
現在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
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其實,到了現在,很多考古發掘都已經證明,哥窯這個窯口的失傳,應該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
後來技藝擴散,其他窯口取長補短,單純的哥窯自然就會消失。
其實像是汝窯、弟窯,甚至是龍泉窯、建窯等等,時間長了,都會消失。
或者用更加準確的說法來說,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加發揚光大了。
一座窯口出名之後,它才是名窯,可所有窯口都能做出相同的精品,那哪一座窯口,才算是真正的名窯?
所以,很多名窯的出現,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剛剛出現,還沒有發展開來,別人沒法燒,他就成名了。
等到所有人都學會了,也就開始泯然於眾,這就是很多名窯消失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些是因為改朝換代,造成工藝的斷代。
還是說回哥窯,為區別於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也就是龍泉章生一窯,清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後世鑑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所以,現在收藏圈裡說的“傳世哥窯”,並不是流傳於世的哥窯瓷器,而是原藏於清宮的一部分有著哥窯特徵的傳世瓷器。
造成這種現象的,就是哥窯的起源謎團。
當然,也不可否認,明清兩代的哥窯器,都算是精品,要不然,也不可能被單獨拿出來說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