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懸疑(第1/2頁)
章節報錯
世事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世人都以為哥窯出自北宋,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可事實就真是這樣嗎?
可惜,宋代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記載哥窯,或哥釉瓷。
而只有到了元代,孔齊《靜齋至正直記遺編》開始出現“哥哥洞窯”、“哥哥窯”, 只不過這裡面也對哥窯的特描寫的也不具體。
到明洪武時,曹昭在《格古要論》描寫哥窯器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
這裡沒有說明哥窯和弟窯之間的關係,不過總算是一些記載。
直到嘉靖四十年的《江浙通志》, 才有更具體的描述。
其內指出, 其產地在琉華山下的琉田鎮,即龍泉的中心窯場大窯。
《江浙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窯場的事。
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的龍泉青瓷。
先前陳文哲得到的資訊也是這一部分,他也很清楚,這一部分才是史實。
也是從這一部分的事實,就可以充分證明,哥窯剛開始就是在龍泉窯生產的。
之後藝術特徵越來越獨特,也就獨立出來了。
或者是哥窯窯口沒有獨立,但是其生產出來的哥窯器,卻因為其獨特的特徵,而獨立了出來,形成了哥窯瓷。
而跟哥窯瓷的品質相差無幾的弟窯,卻不是那麼出名,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它沒有太多的特色?
就算弟窯青瓷品質更好,有時候也會被認為是龍泉窯吧?
最起碼剛開始生產的時候,弟窯肯定擺脫不了龍泉窯青瓷的影響。
也是從明代嘉靖之後, 哥窯和弟窯故事才逐漸形成並且完備。
這從《靜齋至正直記遺編》到《江浙通志》成書, 經歷一個世紀。
所以,這個故事是逐漸編出來的,與真實的歷史事實不符。
多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系,進行大規模的拉網式調查。
到了1979年,江浙考古研究所、華夏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大海博物館、華夏曆史博物館、金陵博物院等單位,聯合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沒有發現章氏兄弟的廟、碑、墓葬及任問歷史遺蹟,也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釉瓷的窯址。
而證明章家兄弟存在的古籍,又與龍泉地區青瓷生產情況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陸容的《菽園雜記》。
他在龍泉訪古、談龍泉青瓷很多,但隻字未提哥窯。
情況應該是這樣,釉面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場的一種產品,很有特色。
生產作坊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地把它們分為哥窯和弟窯兩個窯系。
陳文哲要寫論文,也是圍繞著這個主體展開論證。
而相比其他人, 他有著太多內幕訊息,只不過,很多都不能拿出來當做證據。
只不過, 知道答案,再圍繞著正確答案證明他的論點正確,怎麼也要容易的多。
最起碼,以陳文哲的學識廣博程度,再有隋侯之珠幫忙,找出一些古籍,論證他的觀點,還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