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入窯憑人,出窯憑天(第1/2頁)
章節報錯
素胚燒好,釉料調製好了,最後才是上釉。
素坯內外層都需上釉,通常採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難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還有施半釉, 是建盞工藝的一大特點。
因為如果隨意施全釉,在高溫下會因釉水流動而粘底。
而宋代時期束口盞會特意修一條止釉線,便於把控施釉範圍。
在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礦,再就是松油柴。
這兩種最原始簡單的物質,再加上燒製過程中加入的松油柴, 就能燒成唯美的建盞(結晶釉)。
而就算是這樣, 其斑紋和顏色,都是隨機形成,人為不可控制。
瓷器燒製有時候很麻煩,就是因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當然,這些都是可以一口氣完成的,但是有時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後,就需要等待乾燥。
上釉之後,要將釉坯放置於通風乾燥處乾燥。
之後還需要刷釉,因為釉層不夠厚,可在乾燥後再刷上一層釉水。
最後是清足,就是將釉坯上多餘的釉水剔除。
這時,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時才會進窯燒製。
進窯之前,需要灑粉,這是為防止建盞在燒製過程中粘足,需在匣缽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窯是長龍窯, 而現代多用電窯。
裝窯時,電窯通常在胎底墊氧化鋁防粘, 龍窯則是以匣缽分裝。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後才能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關閉窯門。
到了這個步驟,又要開始燒窯。
每個匠人燒製工藝不同,窯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藝進行操作,待溫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時,停火。
說著簡單,但是這一步確實整個燒製建窯的關鍵。
焙燒,才是真正決定建盞品相和顏色的燒窯過程,這個是建盞無法繞開的技術難點。
其中艱難不僅宋代工藝師明白,現代工藝師也深有體會。
建盞要在1200~1300度的高溫下的窯內燒製,並且要有良好的還原氣氛。
今天的電窯,本身也不能自動保持還原氣氛,仍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
燒製過程之中,兩點要素最為關鍵,一是溫度,二是時間。
坯入窯後,工藝師必須集中精力仔細把控還原程度, 不能長時間離開窯爐, 不論春夏秋冬。
要製作出最完美的建盞,需要在燒製過程中,100%控制窯爐裡每個角落的溫度完全一致。
且每種溫度持續的時間,精確到秒方可。
但這近乎不可能,所以沒有一隻建盞是完美的。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建盞燒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萬里成一,靠老天成全。”
因此出窯後,每窯都會不可避免產生次品、瑕疵品,並被就地處理。
只有質檢合格的產品,才可以出現在世人眼前,展現出不可言說的幻彩。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停火後進行冷窯,將窯內溫度降下來之後,才能看到。
當窯內溫度降到規定溫度時,通常在100℃以下,開啟窯門,最後的成品就這樣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