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也許是偶然,但是研究透徹了,就肯定能找出裡面的必然來。

這才是陸大師最厲害之處,他就找到了問題的重點。

而且一步步,慢慢的全都實現出來。

經過多方研究,透過不斷試燒,他認為古人燒製曜變盞之所以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是因為他們在燒製時,其爐內溫度以及氣氛無法控制。

只有在爐內溫度和氛圍,達到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偶然出現。

完全任其自然,這樣沒有任何控制的燒製建盞,曜變出現的機率肯定就不大。

由此他認定,曜變斑核、光暈和幻彩的生成,需要一定溫度的變化和調節,從而讓爐窯內的還原氣氛達到極致。

找到了感覺後,摸對了門路,陸金喜此後每一年新研製出的作品,都比上一次呈現可喜的變化!

2013年的第四代作品,比起前三年的加強版油滴盞,進步尤為明顯。

此時的油滴稀了,結晶少了,滴外的光暈更加明顯,油滴已經變成聚落的斑核,各自成群。

到了2014年,他燒製的第五代作品,已經出現了曜變的雛形。

這第五代作品的斑核的結構更加清晰,斑核外部的光暈,已經可以看到耀眼的色彩。

甚至在盞的外壁,也呈現出藍色和紫色的光暈。

就這樣,陸大師一步一個臺階,在曜變研製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直到201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又一次開啟爐門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情景,讓他驚喜的發現。

什麼才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真正體驗。

此時,已經是陸大師的第六代作品,也是在此時曜變初顯,出現曜斑。

那圓形滴狀,圈內平整,結構錯落有致,藍彩奪目,圈外呈現藍、紫、黃等多彩光暈。

經過不斷的總結積累,隨後的一年時間裡,曜變燒製技藝日趨穩定,出品的第七代曜變盞技驚四海。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在能夠一次上釉、一次燒製過程中,復原出如此驚豔的曜變建盞!

時刻關注國內建盞發展的霓虹有關方面,很快就發現了陸大師曜變的驚人進展。

霓虹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率先收藏了陸大師這一階段的曜變作品,並且派出古瓷研究專家小林仁,專程前往建陽,尋訪陸大師。

小林仁經過研究認定,陸大師新燒製的曜變建盞,是當今最接近霓虹館藏國寶宋代曜變天目的曜變建盞。

2017年,陸大師燒製的第八代曜變盞,已經堪比宋代古瓷。

此時他燒製的建盞,器型已經大巧不工,古樸厚重,渾然一體。

盞內斑核外彩色兔毫,耀眼奪目,耀斑完美平整,聚落成群。

耀斑外光暈幻變,藍彩隨光線、角度變化,不斷改變盞體顏色,彩色光暈變幻萬千,美輪美奐、精彩絕倫。

“集一方礫土,造一寸窯土,靈一雙巧手,燒一物萬化,彩一色天地,凝萬色池窯。”

這就是對於陸大師的最高禮讚,看到這裡,陳文哲也學全了陸大師的所有手藝。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