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沉浸入隋侯之珠內部,隨著陸大師的步伐,一步步從第一代建盞,一直到第八代的曜變盞。

可以說,每一步的變化,他都已經掌握。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就是對於釉色變化的掌控。

這一次是陳文哲學習的最舒服的一次, 也是學的最全面,最循序漸進的一次。

這一次他直接掌握了釉的成分,燒成溫度,保溫時間,釉層的厚度和冷卻速度。

而掌握了這些,就可以完美燒製出各種建盞。

不管什麼顏色, 他都能輕易掌握。

因為他知道, 什麼樣的火候, 什麼樣的溫度,什麼時候冷卻到什麼程度,最終會得到什麼樣的釉色。

“厲害啊!”

陳文哲對於這些五六七十年代呈現出的大師,是真心佩服!

他們有天賦、又肯努力。

最厲害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最終讓他們的成就肯定是前無古人。

至於會不會是後無來者,這就要看陳文哲的努力程度了。

現在,他肯定能夠燒製出曜變盞,但是,想要達到曜變天目,或者準確說稻葉天目盞那種水平,還就是很需要運氣。

那麼稻葉天目,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呢?

《古陶瓷識鑑講義》記載:“閩中建窯有今人所謂曜變盞一式,冠絕等論,其結晶狀為褐色圓點,外圈圍以銀藍光暈,如日食月食之曜環。霓虹或稱‘稻葉天目’,以為其狀似稻葉菌斑故命之。”

描述的詳細吧?就是這麼一直小盞, 如果不是運氣,怎麼會燒製出同樣的來?

最多也就是燒製出同樣的色釉,同樣式就不用想了。

“不知道,還有沒有比陸大師,更厲害的大師?”

陳文哲突然之間,有點異想天開。

他最近對於釉色的變化,特別是銅釉和鐵釉的呈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他感覺,如果他上,他也行!

特別是在銅紅和鐵紅方面,他也許能夠開發出一些新的瓷器釉色品種。

此時他的想法不少,因為之前就有人做過。

像是之前的流霞盞,它可以結合秘色瓷做出秘色釉流霞盞,那麼他為什麼不可以在曜變天目盞的基礎之上,進行二次開發?

建盞可是有基礎,他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輕易的燒製出各色建盞,甚至是各色曜變天目盞!

這樣一來,他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創新?

古人在制瓷這一項科技之上,真的開發的淋漓盡致,想要創新,實在是太難。

所以, 就算是陳文哲有了好的想法,他也不敢輕易相信。

以他的閱歷自然不敢說世間任何瓷器,他都瞭解,也全都知道。

這時就只能透過隋侯之珠,搜尋一下,當然,在網上搜尋,也許會有意外收穫。

這些都是他的想法,有沒有在天目盞的基礎之上,再創新的瓷器,瞭解一下就知道了。

不過,這麼以瞭解,陳文哲就鬱悶了。

他能想到的事情,現代的一些大師自然也想到了,而且人家的年紀比他大,製作瓷器的時間比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