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傳奇之作(第1/2頁)
章節報錯
燒製建窯建盞,其實工序都差不多,但是最終燒製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人類天然追求的是美麗,而失敗了有時候也不是壞事。
就像燒製銀兔毫,有時候失敗會得到金兔毫,而有時候就真的失敗了。
那樣的失敗品是一種灰兔毫, 在燒製過程當中,釉料中的富鐵液相中的三氧化二鐵,由於某種原因來不及析出,而大量鈣長石晶體則露出釉面。
鈣長石晶體的鐵含量很低,又沒有反光,肉眼看來是呈灰色或淡綠色,形成灰兔毫。
如果是淡綠色,就是所謂的青兔毫,反之則是灰兔毫。
當然,你要是技術足夠好,在最後的冷卻階段,釉料在冷卻過程中,控制精準,在環境條件適合,鐵氧化物析晶時,溫度適合,這時就可以形成藍銀光澤。
這就是藍銀兔毫,或者說是藍兔毫。
這樣一來,所有兔毫盞,就全都可以燒製出來。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灰土豪最容易出現,其次是青兔毫,再次是紅兔毫、金兔毫,最難的是銀兔毫,最珍貴的是藍兔毫。
燒製這各色兔毫盞,說著好像很簡單, 但是真正燒製起來, 作品的品質變化,往往就在幾秒之間,想要精準把握,直接一次性燒製出最珍貴,最難以燒成的精品兔毫,還是很難的。
這一切都在溫度把控之中,不管是爐窯內溫度把控,還是冷卻之時,釉料溫度的把控,都是關鍵。
為什麼說建盞精品難以燒製,就是因為這些關鍵點,時間都太短,往往稍微疏忽或者是耽擱,爐窯內的作品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顏色。
都知道建盞斑紋,是經過13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在強烈的還原氣氛中自然形成的。
可隨著窯內氣氛與溫度的不同,斑紋也會隨之變化,來去無常,難以控制。
燒製過程不單單是掌握好溫度與氣氛,就能燒出好的建盞, 它真的還需具備一點運氣。
稍微有點偏差,別說燒出銀兔毫了,就連品相好一點的兔毫都難燒成。
燒製了幾窯之後,陳文哲也算是能把握住重點。
建盞燒成,不管最後燒製成什麼樣,其實都是受到坯,釉,溫度,還原氣氛,這四大制約因素影響的。
銀兔毫同樣受這四個因素的嚴重製約,首先是坯的制約。
坯體肯定要取自建陽當地的粘土製成,這種泥料含鐵量高,高溫下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
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重大影響。
南宋時期福省其它窯口兔毫效果不好,與坯鐵含量低有直接關係。
再就是釉的制約,建盞施釉厚,這是釉色的需要。
釉層薄,釉不黑;再則,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
釉厚乾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
釉厚在高溫下流動性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另外流動性大,易造成粘底。
接下來就是溫度的制約,兔毫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
而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銀兔毫,燒成溫度範圍更窄。
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
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