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變天目盞很漂亮,但是最漂亮的還是其內的窯變,也就是斑痕。

特別是其內油滴狀的藍斑,真的宛若星星鑽石般,灑落在夜空之中。

整隻茶碗如同一個宇宙,包裹著碗心的一輪皎潔明月,給人以仰觀宇宙般的強烈震撼感。

最能表現宇宙變化的莫過於此此類, 這就不難理解其“碗中宇宙”稱號的由來。

稻葉天目擁有宇宙般夢幻的釉色,其本身也猶如一顆絢爛的繁星。

這在陶瓷史乃至藝術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好像是穿越千年的歷史,在為我們講述了大宋王朝的輝煌。

可惜,對於曜變,至今還沒有公認的仿品問世。

不過,沒有高仿、精仿,卻不意味著沒有人研究這個。

透過學習,加上陳文哲自己積累的制瓷經驗,他還是對建盞有點獨特理解的。

從曜變斑紋的形態與分佈狀況,陳文哲推測,其形成機理是高溫氣泡機理。

高溫氣泡,陳文哲之前有所研究,但是沒有深入。

現在看來,他必須要好好深入研究一下了。

值不夠,他這一次研究,可不是製作秘色瓷,也不是製作青瓷,而是製作黑釉瓷。

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

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

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

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 使斑紋消失。

這裡還涉及到華北油滴, 這種現象屬於低溫氣泡機理, 而建窯油滴屬浮萍機理。

高溫氣泡和低溫氣泡,區別還是很大的,特別是華北油滴。

那麼什麼是華北油滴?有時候看到一種盞,感覺很眼熟,像建盞。

但像就是嗎?再仔細看看,資深的盞友很快就發現,那不是建盞,那是華北油滴,也是黑釉的一種。

那什麼是華北油滴呢?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另一類是華北油滴。

這兩類油滴外觀粗看很相象,所以經常被人混為一談。

實際上,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外觀特徵區別很大。

最主要的是燒製條件不同,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在1300攝氏度之上,而華北油滴在1240攝氏度左右。

建窯油滴必須在還原焰中燒成,而華北油滴在氧化焰或還原焰中都可以燒成。

再就是形成機理不同,華北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氣泡機理。

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

最後是建盞與華北油滴外觀特徵不同,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的外觀特徵是由它們的形成機理決定的。

這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華北油滴斑點是均勻分佈的, 因為它是由氣泡形成的。

有釉的地方就有氣泡,所以斑點佈滿整個釉面。

而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而生的,所以分佈不均勻,有疏有密。

其次,華北油滴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密切相關,因為釉層越厚氣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