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在北宋中期開始出現,不久傳到南方,金代是最興盛的時期,元代主要流行於北方,至明代衰落。

以直口為標誌,唇部分為圓、方,柱頸由短變長,流行於北宋中期至明清。

以出節小口為標誌,頸部包括束頸和柱頸,在最流行的南宋,頸部多呈上細下粗的短柱頸,包含樣式從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間看不到連貫脈絡。

其他的還有遼晚期至元代的雞腿瓶,主要流行於遼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均為小口,口內沿轉折方硬,瓶身在遼代晚期極為高大、瘦長,金、元時期逐漸變矮變瘦。

最後的是以腹部和足部間呈現明確向內轉折的餅形足和圈足為標誌,瓶身因此極少有s形輪廓線的變化。

而以豐體的卵形、繭型、筒形、楔形等形狀為主。

口頸部均為小口、短頸,囊括了多種口形。

包含樣式始建於五代和遼早期,以北宋時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

這種樣式的梅瓶,與人們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

但實際上也有梅瓶的本體性功能,基本滿足梅瓶的小口、短頸、長身的基本特徵。

根據這些樣式,每一種器型,就是每一種歷史時期的特殊標誌。

其實製作起來也沒什麼難度,因為在這些樣式劃分中,口部、頸部是主要依據,瓶身只是輔助依據。

口部、頸部的特徵比較明顯,而瓶身特徵具有相對性。

絕大多數梅瓶的肩、腹、脛三個部位的形體轉折,都是連貫、流暢的圓轉形式。

即使轉折關係足夠明確,也因含蓄、微妙的輪廓變化而顯現出極大的相對性。

如同樣是“修腹”,隨著瓶體最大腹徑的寬窄變化,而導致瓶身比例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體態。

又如,寬肩是梅瓶的一個流行特點,在它與下腹、脛足部的粗細變化對比中也是相對的。

所以,任何一點微小的差距,都是不同的時代特色。

如果不懂這些,想要做仿古瓷,做出來的東西,懂行的一眼就看出哪裡不對。

當然,這一次陳文哲做出十種樣式的梅瓶,也不可能全部做成汝窯青釉梅瓶,他也只能根據各種樣式的不同,來選擇適合的釉料、釉色。

所以,這裡面有青釉梅瓶,也有粉彩梅瓶、銅紅釉梅瓶,甚至還有白釉、綠釉、霽藍釉梅瓶。

就因為每次做一種器型,往往都能引出很多不同時代的經典,所以陳文哲準備的釉料、礦石、高嶺土等等,越來越齊全。

現在可以說,他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原材料。

做完了梅瓶,陳文哲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默狀態。

梅瓶有始終樣式,那麼瓶子呢?

從古到今,在陶瓷之中,瓶子各式各樣,可以說有無數種變種,可其中最為經典的好像也就十來種。

其中的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煩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所以,傳世的汝窯器之中,也有膽瓶。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