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

此時的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

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於女性的特徵的話。

那麼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 富於男性的特徵。

至於清代的梅瓶,由於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水平。

明清兩代的梅瓶,跟宋代的梅瓶區別還是很大的。

明清梅瓶雖然同樣多用於陳設,但器形由修長秀麗,變為肥矮豐碩。

此時的梅瓶多抬肩,最大腹徑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 多有蓋,形體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輕盈秀美。

這些陳文哲全都是從隋侯之珠內,新浮現出的知識庫中得到的。

而且他得到的資訊十分全面,裡面把宋、明、清,三朝的梅瓶特徵,講述的十分透徹。

也許是知道陳文哲不想做元青花梅瓶,所以就說了宋明清。

其中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區別,明代梅瓶,肩部較豐,脛部肥碩。

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以景鎮窯製品最佳,有各色釉和彩繪裝飾。

其中, 肩部有墨書或青花楷書“內府”二字者, 是宮內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

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

這個時期的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所以,歸納起來,各個時期的梅瓶,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也有個各自的美麗。

這也是陳文哲起意,把已知的所有梅瓶樣式, 全部做一遍的原因。

只不過, 剛開始很顯然他是想的太簡單了, 只有真正學習過隋侯之珠提供的知識傳承, 他才知道,梅瓶的樣式,要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多。

梅瓶從隋至清(581~1911年),歷經1300多年演變,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器型樣式。

以器型分類與歷史演變兩個角度,變化就更多。

先前陳文哲說的歷史演變的角度區分,而真正製作起來,則是根據梅瓶的口部、頸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徵,將梅瓶器型分為十類樣式群。

比如是以折沿凸環小口為標誌,流行於隋代至明代。

以小撇口或小侈口為標誌,口唇以圓唇、卷唇為主,也有較薄的尖唇,頸部以束頸為主,所含樣式從唐代到清代。

以盤口為標誌,頸部包括無頸、束頸和柱頸,包含的樣式從五代到明代,清代極少。

以橫展平沿環口為標誌,頸部以較長的柱頸為主,顯得很秀氣,主要見於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以梯形小環口為標誌,頸部分為無頸、束頸、短柱頸。

最早的樣式見於遼代早期的北方遼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