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隻碗胚,手指摸上去,器壁光滑、均勻,質地堅硬,張股做的還算不錯。

這種孔雀綠釉碗做起來也簡單,畢竟是撇口,弧壁,瘦底,圈足,而且還不用寫款。

碗內壁及圈足內,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綠釉,近足處暗劃仰蓮瓣紋。

這種碗雖未署款識,但其典型的正德宮碗式造型,和器足內施淡青白釉的特徵,均能表明其為正德官窯器。

明代正德時期孔雀綠釉的燒製,達到鼎盛階段,所以,要想仿燒成功,之後燒製出來的色澤,必須要青翠鮮豔。

這些孔雀綠釉碗個頭不算小,均是高6.6cm,口徑16.2cm,足徑6.5cm。

做的順手,陳文哲就把他能想到的釉料配方,全都做了一遍。

一隻碗,一種釉料配方,反正做的速度快,稍微幹一幹,就可以入窯燒製,等第二天早上,什麼結果就完全清楚了。

等這一批碗的燒製結果出來,之後他在根據傳承經驗,微調一下配方,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就這樣,本來他只打算製作三隻孔雀綠釉碗的,可最終卻做了十幾件。

這些碗,使用的釉料調配比例都不同,這樣按照孔雀綠釉瓷器的方法燒製,最終會呈現什麼樣的綠色,那就只有燒製完成之後才能知道。

做完這這些碗,陳文哲沒有多想,直接做碟子。

小碟相比盤子還要簡單點,而陳文哲現在要增加一點難度,釉料比例調整的比較大,所以這一次做的是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這一次雖然還是使用銅為呈色劑,但是最終燒製出來的結果,顏色淺淡還是濃豔,就不一定了。

甚至都不一定是綠色,也許就是紅色釉瓷器了。

釉料配方把握不夠精準,這一次燒製出來,也許就是銅紅釉、紫釉、甚至是青釉,都是有可能的,這個要根據窯爐內部的溫度控制來把握。

不管怎麼樣,反正沒法精準得到孔雀綠釉,所以,他乾脆仿的就是清康熙的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最終如果顏色合適,那就是孔雀綠釉,如果不合適,顏色太淡,那就是淡綠釉。

要是出現其他顏色,那就是燒製失敗。

而失敗的代價,也不過是一直杯子,或者是一隻小蝶,最多也不過是一套杯碟。

因為這是一套瓷器,叫杯碟,杯、碟合為一套。

杯高3.5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2.4厘米;

碟高1.6厘米,口徑12.7厘米,足徑10厘米。

器型都不大,也不復雜,做起來也簡單。

杯口微撇,深腹,圈足,兩側對稱置戟耳。

裡施白釉,外施淡綠釉。

外壁暗刻四隻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碟撇口,淺弧壁,圈足。

碟內底有一週凸起,放置杯子時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劃二螭龍紋。

足內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