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中的綠釉瓷片,陳文哲不在關注這些東西。

這些東西再有用,也需要時間消化。

想了一下,他打了幾個電話,知道船隊最近幾天不會過來。

沒辦法,他哲就只能繼續在廠裡窩著。

就這樣,他又一次在工作室個工作了一天, 等到第二天,他再一次來到窯廠,看著又一次修改過的柴窯,陳文哲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複製汝窯,肯定不能使用電窯。

而用柴窯,就肯定需要改進。

畢竟古代的柴窯,可不一定是最好的。

陳文哲要的效果,可不是復古,畢竟古代的生產力、科學技術都不行。

現代就需要與時俱進,所以隨著一次次燒窯,陳文哲也在調整爐窯的結構。

一次次的調整,讓燒製瓷器的成功率更高,也更加簡單。

現在除了剛開始把控節奏,提升溫度之時需要陳文哲看著,其他時候,他不在也沒關係。

特別是燒製過程當中的保溫,更是沒有技術含量,而這個過程卻最長。

當然,不管哪一個步驟,都需要小心。

而其他人燒窯,陳文哲肯定不放心,但是他從國內帶來的專業人士,只是單純的保溫還是能做好的。

“應該差不多了,降溫之後就可以開窯。”

看著窯爐內部的匣缽,陳文哲可以根據經驗,看出一些情況。

比如透過匣缽的顏色, 大體可以分辨出內部瓷器燒製的情況。

現在看著內部匣缽好像是同一種顏色, 都是黃燦燦、紅彤彤,可有經驗的窯工,卻可以大體看出各個部位的區別,這就是溫度的差異。

柴窯畢竟不同電窯,各個位置的受熱肯定不均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如果沒有窯內的感測器檢測溫度、控制溫度,燒製其這一窯瓷器來,會更加困難。

為了燒製這一批汝窯瓷器,陳文哲付出的代價可不小,他可不希望燒燬了。

不說瓷器製作耗費的工夫,只是原材料的價格就不低。

再加上這裡一排排柴火窯的建造、改造,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一切順利,陳文哲自然不會親自開窯,他只要等著享受成果就好。

再次回到工作間,想了一下,陳文哲讓人取來原材料,打算再做一批汝窯瓷。

窯廠那邊的柴火窯還有不少空閒,他還不知道要繼續在廠裡等多少天,既然有空,那他還不如多燒兩窯瓷器。

有時間, 有想法,那就不要閒著了。

先前燒製的一批瓷器,應該可以把武三等人應付過去。

萬一不行,那就要以數量取勝。

畢竟人家武三可是給他一隻貨真價實的北宋天青釉汝窯三足洗。

作價三億,根本就不高,如果他拿出的仿汝窯瓷器不算太好,那就要給他幾百件高仿瓷器才可以。

所以,現在有空,能做還是多做一些。

如果有個萬一,也可以讓他有點回旋的餘地。

當然,他要是做的太好,也可以讓武三再出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