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見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為貴重。

一般都呈現出文飾繁密,層次分明,色彩豔麗,風格硬朗的特點。

花觚這一瓷器品種,其實真正大批次產生的時期是清初,主要盛行於順治、康熙、乾隆時期。

隨著瓷器從乾隆後期及嘉慶開始衰退,這一品種已漸消失。

當然,不管有沒有,是不是叫花觚,不同時期都有花觚作品。

是不是叫花觚不重要,重要的是宋代汝窯時期就仿製過青銅觚,不管古代對這種瓷器怎麼稱呼,在現代人看來,那就是花觚。

現在,看不同時期的花觚,就可領略到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造型的變化

在欣賞它的藝術美感的同時,要想仿製,就一定要了解花觚的歷史演變。

從色彩、胎釉、造型、胎體,去辨別不同時期的品種,反之,也可以根據各個時期的特徵,去重新複製出各個時代的精品。

張股很有靈性,陳文哲稍微指點,他居然就入門了。

加上他深厚的制瓷功底,做出來的花觚,還真是很不錯。

其中最好的兩件,一件是仿清順治的青花山水人物圖花觚,另外一件是仿的一件罕見的精品雍正藍釉花觚。

忙活了半天,製作了一系列青瓷花觚,等陳文哲停下了時,就發現張股仿製的很專業。

最起碼他一眼看過去,居然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

不管是釉料的選擇、裝飾的特徵,還是釉色的成色,都做的十分完美。

就像是那件順治瓷器,這個時期的順治瓷器,處於明末清初的過渡階段,其造型,胎釉,紋飾都具有鮮明的過渡特性。

而張股仿製的這一件花觚,造型古樸,釉質青白;

器物口沿施醬黃黃釉,深淺不一。

這裡要劃重點,黃釉口是順治時期的重要特徵。

這個時期的花觚,所繪內容大都以“山石花鳥“為主。

青花料在這一時期已採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變為滾圓的泥鰍背裝。

官窯瓷都是青花款,為“大清順治年制““順治年制“雙行楷書款。

民窯則多寫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語款。

這個時期的瓷器產量也不小,故現存數量相對較多。

在圖案裝飾佈局上,另一個主要特徵是在器下部,多繪有芭蕉葉圖案。

而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時代同類品種相比,較小!

器中部未有明顯突出部分,整體性較強,器高在20cm44.5cm之間。

雖然這是一個普通品種的瓷器,甚至是有點大眾化,但是不得不說,能仿製到這種程度,還真是不容易。

從此也可以看得出,張股是用心了。

再看那件雍正花觚,雍正時期為清代盛世,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這一件十分罕見的雍正花觚,器型風格輕巧俊秀,玲瓏嫵媚。

做的好就算了,主要是象花觚這一類的器型,在雍正時期更加少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