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月瓶又被稱之為“寶月瓶”,其外形最早來源於宋元時期,流行於少數民族的陶製馬掛瓶。

瓶肩左右各有一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時期多以青花做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韻,將色彩與器型完美融為一體, 使其成為陳設用的器物。

抱月瓶在永宣時期最負盛名,其中的蒜頭口抱月瓶,在康熙和雍正兩朝多有仿製。

而乾隆皇帝更是喜愛有加,因此抱月瓶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類瓷器之一。

官窯及民窯皆有大量存世,其外形與花樣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陳文哲做出來的這件抱月瓶, 器型大、顏色好,加上經典的做舊,現在就算是讓他鑑定,他都找不出任何破綻。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他能夠想到的破綻,他都一一處理掉了。

再看旁邊的橄欖瓶,粉彩的橄欖瓶,做的應該不多,但不是沒有。

剛開始,陳文哲也沒有特異獨行,而是順手做了唯一一件青釉瓷。

原來他做的最多的就是青釉瓷,青釉橄欖瓶做起來自然是不難。

當然,既然做了,又是試手、練習,他自然不會單純的做一件龍泉青釉。

所以他這一次做的是豆青釉瓷器,這種釉色的瓷器,他原來也很少做。。

這一次單獨做一件豆青釉的瓷器,肯定是見獵心喜,而做出的橄欖瓶, 也肯定屬於時代的巔峰之作。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清代不管在哪一方面,都發展到了歷朝歷代一來的巔峰。

就說青釉瓷,其中的青釉是以鐵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的。

這種傳統的高溫釉,是華夏陶瓷史上最早出現的釉。

且青釉瓷器一直是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品,歷經了東漢、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絕。

明清景鎮窯繼承了龍泉青瓷的優良水平,燒出了深淺不同的各種青釉瓷器。

但直到雍正時期,才達到了呈色均勻、穩定的燒造水平。

乾隆青釉繼承了雍正時期的傑出風範,愈加純熟穩定,堪比宋窯名品。

所以,這一次與其說是仿製乾隆青釉瓷,還不如說是陳文哲的一次自我考校,看看他的製作水平,相比乾隆青釉到底怎麼。

看著手中的豆青釉橄欖瓶,陳文哲還算比較滿意。

這隻瓶子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

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橄欖瓶清代燒造,以雍正及乾隆時期最為常見,在造型上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有素身與瓜稜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型。

此瓶即採瓜稜式,突出了瓶體曲線的流線感,流暢自然,更添優美雅緻。

青釉呈色醇厚,勻淨光潤,膩若瓊脂,不論視覺觸覺上,都幾乎達到與玉質亂真的地步,這種工藝水平,空前高超。

這種亂真級的玉質感,就是陳文哲一直所追求的。

只要是做青瓷的,就沒有不想著做成這種樣子。

當然,這隻橄欖瓶的藝術品味也是極高,它不僅突出了單色釉質純淨之美感,且青釉隨瓜稜起伏而濃淡有致,增強了韻律感,富於變化。

這種瓷器只要流入市場,就絕對不可能是一千萬兩千萬的事情。

谷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