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銀縷玉衣(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在古人觀念中,玉便是一個人氣質德性的象徵。
在玉的加持下,人能保持屍身不朽。
在如今看來,也許這是一種無稽之談,可於當時而言,這便是真理。
就連“藥聖”李時珍,都對它深信不疑, 曾為玉正名說:“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
因此,兩漢時期的貴族,便著玉衣下葬。
《後漢書》中更有明確記載:“帝崩, 唅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廣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鏤。諸衣衿斂之。凡乘輿衣服,已御,輒藏之,崩皆以斂。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
這裡就清楚的記錄了,什麼樣的人,什麼身份,應該用什麼玉衣陪葬。
陳文哲知道的,南都博物院,就藏了一件銀縷玉衣,而且是屬於18件鎮館之寶其一。
這些,肯定是億級國寶,出現任何一件,都可以支撐起一家博物館。
現在陳文哲放心了,他的博物館,開館就會無敵!
小心的動了一下銀縷玉衣,發現這一件安放的也不安穩,不用想,他的下面肯定還壓著一件東西。
果然,搬掉上面的銀縷玉衣,下面還有一件銀縷玉衣。
下面這一件稍微小點,一看就是女式的玉衣,很可能這兩件是一對。
這件玉衣表面看來平平無奇,但定眼一看,便能發現其精妙所在。
它長有1.7米,與一普通成年男子身高相差無幾。
玉衣上的玉片總共2600多塊,有長條、三角、半圓、橄欖等形狀。
玉衣由玉片和銀絲鉤織而成,共使用銀絲不少,稍微測算,就知道肯定超過五百克,或者能達到一千克。
它包括頭罩、臉蓋、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褲筒、左右鞋子這十四個部件,且它各個部位的玉片形狀,盡不相同。
如頭頂,是用璧形玉片;頭部其餘地方,則用梯形玉片;
兩眼是用的橄欖形玉片,鼻子是用的梯形玉片和半圓形玉片;
下顎是用的月牙形玉片;肩部是用的三角形玉片。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屍體氣血兩失,它還會塞住九竅,其力求逼真,故做工精細,工藝複雜。
幸虧這兩件儲存的十分完整,如果破壞了,那修復起來就麻煩了。
以前國內也出土過銀縷玉衣,只不過都是破壞了的。
而一件損壞的銀縷玉衣,單單是修復方面的工作,便最少需要四個月。
哪怕在工藝純熟,科技發達的今天,修復工作也要持續很久。
所以不難想象,在古代製作這樣一件玉衣,是非常消耗時間、精力的,包括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高超的工藝技術。
發現了一具銀縷玉衣,陳文哲自然高興,不過看著堆積的還是有點高度的銀縷玉衣,他又忍不住心生貪心。
這下面會不會還有一件?也許就是一件銅縷玉衣呢?
要是出現銅縷玉衣,那他金銀銅三種玉衣就收集齊全了。
還是那話,不管身份高低,只要是玉衣,就十分珍貴。
不管是之前的金縷玉衣,還是眼前的銀縷玉衣,它們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其歷經千年而不變,還在於它的稀少。
7017k